觀點1+1

公安電話被標記“詐騙”,怎麼破?

蔣萌

2018年12月19日14:57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公安電話被標記“詐騙”,怎麼破?

背景:媒體報道,有的公共服務單位甚至政府部門的電話,竟被標記為“詐騙號”“騷擾電話”。廣西公安廳的一個號碼,就在一款名為“觸寶電話”的手機APP中顯示為“詐騙釣魚”,而在“搜狗號碼通”的手機APP中直接顯示為“詐騙”。河南省公安廳的一個號碼被360手機衛士鑒定為“騷擾電話”。

新京報發表馬滌明的觀點:在推銷詐騙電話屢禁不絕的語境下,“號碼標記”這種反騷擾工具有其值得肯定之處,但是,其所存在的技術漏洞及監管缺位等問題,也該引起有關部門重視。公共部門的電話若遭惡意標注,尤其救助電話號碼,如果被隨意標記為“騷擾電話”,甚至“詐騙號碼”而耽誤救助,這種得不償失的結果不可設想。當然,其中是否另有隱情,比如因為涉及政府部門的一些信息,對於這些APP運營商來說,存在獲取難並無法核驗的事實?而對於個人電話,任由他人“標記”,也有知情權被侵犯的嫌疑。《網絡安全法》規定,“網絡產品、服務具有收集用戶信息功能的,其提供者應當向用戶明示並取得同意”。有些手機軟件的號碼標記服務,顯然違反了這一規定。根據一些APP設計的規則,號碼遭錯誤或惡意標記后,用戶也能查詢到號碼標記的源頭,但需要向平台支付一定費用才行。號碼被標記錯了,居然還要花錢才能取消,這是否涉嫌侵犯消費者權益?有關部門應該積極介入調查,給公眾一個明確解答。之所以出現如今APP運營商隨意標記電話號碼的亂象,症結還在於各地、各政府部門的數據未能實現共享,形成了數據孤島效應,讓大數據運營商苦於數據的缺失而陷入盲人摸象的尷尬境地。各地、各政府部門不能繼續獨享本部門的公共數據,而應該主動分享,以換取更多的數據,發揮大數據服務於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於公眾的作用。

小蔣隨想:正規公共服務電話被標記成“詐騙號碼”,還有一個成因值得反思,那就是,騷擾電話攔截APP多如牛毛,別說什麼“專業性”“權威性”了,甚至一些APP自身就是“山寨團隊”整出來的。此類APP同質化嚴重,如何爭取用戶、實現盈利等等,都存在問題,能生存多久尚且不確定。在此情況下,APP運營者恐怕沒有心思、更沒有能力,去一一核實“用戶標記”的靠譜性。另一方面,也不能排除這樣一種可能——個別APP運營者成心想靠“污名化”他人撈錢,付費才能“漂白”,難道不是赤裸裸的勒索?一些騷擾電話攔截APP反而有意無意“騙人”,應當引起管理部門的重視,如果發現APP運營者本身存在惡意,應嚴肅查處乃至勒令下架。進一步的追問是,騷擾電話攔截APP如何產生“公信力”乃至“權威性”?究竟該由市場競爭自發形成,還是由管理者協助引導?現實中,恰恰是因為掌握在公共部門的大數據未必向社會開放,社會機構搞的數據庫的信息又不全、存在差錯,使得大數據共享並沒有人們預想的那樣成功和便利。在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信息壁壘沒有有效打破、真實的信息未能被社會共享的一種表現。規范整治存在問題的騷擾電話攔截APP,勢在必行。同時,怎樣更好地實現大數據融合與應用監管,需要管理者與社會更為深入地探索。

小蔣的話:大家好,我是小蔣 。國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鮮事。你評,我評,眾人評,百花齊放任君看。觀點 各有不同,角度各有側重,隻要我們尊重 客觀、理性公正。

(責編:董曉偉、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