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1+1:骚扰电话“升级”人工智能,咋治?

蒋萌

2020年07月31日12:35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一天能打3000通,机器对话省人工”“支持24种方言识别,私人定制”……骚扰电话久治不愈,本已令人气恼,媒体调查发现,这一黑产现在也搭上人工智能“快车”,使人更加防不胜防。

       科学发展,技术进步,给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带来便利、提高效率、激发新产业。但要警惕,科技被别有用心的人恶意利用,也会带来各种不良后果。近期曝光的“活化”人脸照片,可能骗过人脸识别,令人“细思恐极”。同样的,骚扰电话“升级”人工智能,不知疲倦、不懂羞耻、事半功倍地骚扰,难免成为新的公害。面对“技术流氓”撒野,要有更高超的反制措施。

       压实电信企业的主体责任,必不可少。7月22日,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约谈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要求三家企业严控网络诈骗和骚扰电话传播渠道,全面提升技术防范能力,强化源头治理,有效遏制呼叫中心的违规经营行为。“全面提升技术防范能力”,理当剑指“一天上千通,永不封号”。电信运营商不缺专业人才、技术储备,不该在技术对垒中处于下风。运营商切忌因涉及通信费利益,对整治骚扰电话“投鼠忌器”。电信企业理当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这也是打击电信诈骗等犯罪的要求。

       骚扰电话也有“帮凶”。比如,有人觉得骚扰愈发“有的放矢”——家里有孩子,接到教辅推销电话的概率也高。究其原因,网络交易平台上有人宣称“大数据采集,你要什么我采什么”。还有,许多智能手机有骚扰号码标记和屏蔽功能,网上不少商家却提供“清除标记”服务,让被骚扰的人们大跌眼镜。助纣为虐,协力骚扰,黑产链条需要针对性击破。

       网络交易平台理当把好“虚拟商品”上架关,通过智能筛查关键字叠加人工审核等方式,防止黑产买卖。同时,应畅通举报路径,及时处理网友发现的“漏网之鱼”。网络交易平台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不能让违规违法的东西“招摇过市”。

       保护公民隐私,严打信息犯罪,执法机关责无旁贷。对于利用职务之便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出售、利用恶意程序批量非法获取网站用户个人信息、将在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单位实施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等行径,执法机关当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正义要以看得见的形式彰显,击碎黑产从业者自认为“违法成本低、收益却较高、被抓风险小”的幻想。

       严打骚扰电话黑产,需要多管齐下。针对技术型违法犯罪,更须道高一丈。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 。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客观、理性公正。

(责编:蒋萌、董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