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引導公益慈善從感性走向理性

趙明昊

2018年09月17日08:03  來源:光明日報
 

騰訊“99公益日”剛剛落幕,其所展示的理性公益、透明共建等理念得到廣泛認可。短短3天內,超過2800萬人次愛心網友通過騰訊公益平台捐出善款8.3億元,2000多家企業捐出1.85億元,為5498個公益項目貢獻力量。加上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等機構共同努力,善款總計超過14.14億元。不過,雖然公眾熱情高漲,但現階段中國公益慈善組織還遠遠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在諸多領域都需要進一步增量提質。正如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發起人兼榮譽理事長陳一丹所說,中國公益行業應更快實現從自發到自覺、從感性到理性、從熱情到專業的發展過程,打造一個透明、可持續發展的公益生態。

一直以來,傳統社會管理向現代社會治理轉變,施行重點在黨委領導和政府主導下通過多元參與、理性協商、良性互動等方式來解決社會問題。在此共識基礎上,培育鼓勵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自覺意識,在發展過程中兼顧道義原則與市場原則,就是社會治理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實現善治目標的要素之一。現代企業制度理論中,公益慈善事業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企業的決策行為和價值取向都會對社會環境帶來相應影響,也就必須擔負起相關義務。因此,參照一些擁有長久慈善歷史並已將慈善法作為成文部門法的國家,我國不僅需要在公益慈善事業制度建設方面加強頂層設計和查缺補漏,為企業和民眾的樂善好施打造好硬件,更重要的還是如何構建現代慈善理念,樹立權責意識,讓“仁愛”這一軟件在人們心中生根發芽。

當前,許多中國公益慈善人士也意識到了價值觀重建的重要性並為之鼓與呼,這是避免商業以公益慈善之名傷害公眾愛心的重要途徑,也可以幫助公益慈善事業從資本的“良心漂白”工具中超脫出來。從自發到自覺、從感性到理性,本質上是慈善動機從單一的宗教、道德因素,向公民在社會生活中建立權利與責任相統一意識的多元動力轉變。作為現代社會的一員,每個人都有權利在陷入困境的時候得到社會救助,這涉及社會分配的正義原則,也是社會為維護自身穩定所必須採取的措施。與此同時,救助他人、樂善好施就成了一種社會義務,每個人都應當去做,而非借此希求回報,或者只是源於情感沖動。當然,這只是我們希望世界和自我變得更加美好的前進方向,但卻應當是“從熱情到專業”的公益慈善人士在實踐中需要遵循的理念。

公益慈善事業走到今天,同樣需要追上時代的腳步。以現代社會人文精神育發的現代公益慈善理念,助力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責編:董曉偉、黃策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