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娃主要靠吼”是咋形成的?
背景:為順應一些家長做一個溫柔、耐心、體貼的“零吼媽媽”的需求,市場上推出了情緒管理課程,有的是免費講座,有的是系列培訓課。這些課還細分為正念課、冥想課、教練型父母課、身心調整課、催眠課、沙盤課……價格從1000元到兩萬元不等﹔有些國外的“大師課”,一天就要3000元。它們還被歸納成一個有趣的名字——止吼課。
中國青年報發表與歸的觀點:現在,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吼式教育”已成為不少家庭選擇的教育方式。這固然和一些家長的性格脾氣有關,但根本還在於,很多中國家長充滿了“教育焦慮”。“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慣性思維,讓這些家長又急又躁:你怎麼能不會做呢?別的孩子都會做啊?你怎麼不再聰明一點呢?你要比其他孩子優秀,這樣才有未來……這個問題不是出在生理上,也不是出在心理上,而是出在認知上。其實,家長們大可不必對孩子的學業盯得那麼緊、要求那麼嚴,那是教師的事情,父母也非專業教育人士,沒必要越俎代庖。而相比學業,父母有著更加重要的責任,對孩子的品行、性格、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塑造,更多的要落到父母身上,而從長遠來看,這遠比一時的學業重要。家長們要調整心態,接受大多數孩子“不是天才”、孩子也不是必須成為天才的事實,學會接受孩子的不夠完美、不夠優秀,家長才能“成長”。家長們的這種焦慮和教育的客觀環境分不開。比如教育資源分布不均、優質教育資源集中而又緊缺。緩解一些家長們的教育焦慮,整個社會還需要在很多方面做出改善。
小蔣隨想:一些父母“吼”孩子,不單單是源於功課焦慮。我鄰居家有個孩子很愛哭鬧,大人和他講道理無效,哄半天還哭,大人煩了就吼,一開始吼能鎮住,后來吼也沒用。由此,變為惡性循環——孩子常哭鬧,大人總吼叫,搞得雞飛狗跳,四鄰不安。在和另一個當父親的朋友聊這事時,他說幼小的孩子難免哭鬧,這是孩子自嬰兒時期就有的表達情緒或需求的方式。對於哭鬧的嬰幼兒,父母應看他或她是不是尿了餓了,解決“合理需求”后,孩子就會平靜。對稍大點的孩子,要看哭鬧是不是出於任性或耍脾氣,有時要講他或她能聽懂的道理(這要求就不低),有時要“冷處理”。什麼是“冷處理”?就是家長不搭理,孩子哭一會看到大人沒反應,可能就作罷。一來二去,哭鬧就不會成為孩子達到目的的“武器”,反之亦然。如果家長沒給孩子立好“規矩”,從偶爾無理取鬧到習慣成自然,越大壞毛病越不好糾正,家長也會從遷就到不耐煩地吼。當然,確實也有許多家長是因為功課吼孩子。這不完全是望子成龍。從幼兒園起,許多老師就給家長“留作業”,別說孩子搞不定,家長都要絞盡腦汁。老師在“家長群”發號施令,哪個家長敢不從?一位親戚吐槽:這年頭根本不能指望老師!老師出難題,難為的是孩子,更是家長。孩子本來就好動頑皮,又“必須”讓孩子學會超出孩子能力范疇的東西,實在搞不定,某些家長就失控了——不要以為家長就成熟,很多家長自己還在成長呢。“止吼課”的出現,不能說完全是大忽悠,願意掏錢的家長或許能學到一點心理學皮毛。但它的功效很有限,一方面是因為其專業性待考,另一方面是它改變不了揠苗助長、學習“軍備競賽”。
小蔣的話:大家好,我是小蔣。國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鮮事。你評,我評,眾人評,百花齊放任君看。觀點各有不同,角度各有側重,隻要我們尊重 客觀、理性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