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克黃金補貼3元、一輛私家車補貼500元、拍婚紗照可報銷全部費用的5%……近日,山西省新婚夫婦結婚一年內可免費領取婚姻消費補貼的消息引發關注。據報道,太原市作為全國首個婚姻消費補貼試點城市,自去年6月起試點至今已有1000余對新婚青年申請到補貼。2018年,山西省婚姻消費補貼將實現省內全覆蓋,全年預補貼金額將達9500萬元。
補貼從哪裡來,以什麼樣的形式進行?這類疑問是首先需要解答的。事實上,婚姻補貼採取的是“公益扶持、行業監管、企業參與”模式。從中不難看出,其主要來源是公司捐贈,不涉及財政補貼。同時,管理方是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形式是專項基金,財務管理透明化。一言以蔽之,這是完全市場化形式的補貼。雖然在高支出、高成本的當代婚姻中,婚補有可能微不足道,但卻顯示出對年輕人的體恤和關愛,有望形成社會層面的正向激勵作用。
當下,晚婚晚育已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選擇,生育率低也是需要面對的嚴峻事實。在政策層面上,201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人口與計劃生育法修正案,實施“全面二孩”政策,取消晚婚晚育假,此后各地也不同程度地延長生育假,甚至將“陪產假”提上日程。效果是立竿見影的。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政策實施前的“十二五”時期,我國人口出生率為12.11‰,而2016年人口出生率為12.95‰,2017年12.43‰,均比政策實施前有所增長。但是,預測中的生育高峰沒有到來。究其原因無非兩條:一是育齡婦女人數在逐年減少,二是晚婚晚育越來越普遍了。特別是婚姻作為生育的前提,正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首先,當代婚戀觀在進步,年輕女性更專注於職業發展,以至於30歲結婚已成為正常現象﹔其次,社會壓力增大也造成“恐婚”“畏婚”,如2017年全球教育報告顯示,33%的中國家長為支持孩子教育,大量減少甚至完全喪失了個人娛樂﹔再就是,很多人不缺乏結婚意向,但卻憚於“有房有車”的要求而不敢結婚﹔甚至,結婚本身也是一種高消費,送彩禮、宴賓客、婚紗置辦等系列環節堆積起的成本,常常使一些年輕人望而卻步。
如果說可以通過完善政策鼓勵生育,那麼對於晚婚現象,就很難從政策上找切口。但是,可以嘗試通過社會鼓勵的方式,讓一部分想結婚而不敢結婚的年輕人“勇敢”起來。顯然,婚姻補貼的意義就在於此,更進一步地,整個社會層面都可以考慮為年輕人做點什麼。有兩個例子值得討論:最近一段時間,一對年輕人因為房子買在郊區而被強制分手,引起很多人的共鳴。遇到這種情況,雙方父母如果能切實考慮年輕人的潛力,不以物質為衡量的唯一標准,是否會有相對好點的結果?再有,“廣東婚宴不收禮”每隔一段時間就引起熱議,很多人紛紛表示也渴望低調、務實的婚禮,但具體到自己身上,出於各種“人情債”因素,或是攀比心理使然,總是忍不住大手大腳,豪車奢宴不能少,紅包也決計不能小。扭轉這類風氣,不也能有效降低那些不必要的結婚支出嗎?如此種種,即便對於緩釋壓力的直接效果不大,但是從中釋放出的對年輕人的理解和關愛,卻能使人感到溫暖,促使他們更有勇氣。
最近一段時間,一個叫做“旅行青蛙”的游戲流傳甚廣,玩過以后,我也有這樣的感觸:在手機裡養育一個“蛙兒子”,恰恰是一種精神寄托,暗暗隱藏著現實生活中的某種遺憾與缺失。對當下的年輕人來說,當然應該有所改變,不能總是抱怨,不能讓虛擬成為常態。但另一方面,整個社會也應該對年輕人多些關愛,讓他們在忙碌中不致迷失,快節奏中也能有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