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來論:日歷書應成文化載體

2018年01月03日04:3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日歷書應成文化載體

  安徽銅陵  張  維

  “感受傳統之美”“給時光以生命”“以詩紀歷,以物証詩”……辭舊迎新之際,日歷書成了圖書市場的“新寵”。除了這些年走紅的《故宮日歷》,越來越多的出版社和自媒體也根據市場需求,推出自己的日歷書。但值得警惕的是,一些日歷書和電子日歷,打著傳統文化的旗號,宣揚迷信和糟粕。

  日歷,本是對時間節點的提醒。相比於過去,如今走俏的日歷書,不僅在設計上獨具匠心,內容上也是豐富有趣,給本顯單薄的日歷,增加了不少文化底蘊。古人是如何用詩句贊美這些節日的?有哪些珍寶與“今日”相關?正是既具有趣味性,也具有知識性,日歷這種傳統形式才能煥發新的生機,在現代社會贏得大眾青睞。而在日歷上印上,哪天“宜出行”、哪天“宜搬家”等缺少科學依據的“提醒”,不僅難言有趣味、有知識、有文化底蘊,多少也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

  更加重要的是,日歷本身也應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載體。這些帶有迷信因子的“提醒”,在讓人產生不良觀感的同時,更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傷害。從這個角度而言,“傳統日歷”也需要弘揚科學精神。

 

  博物館需要走向大眾

  廣西桂林  苑廣闊

  剛剛過去的元旦假期,原本“高冷”的博物館成為游客熱捧的旅游“打卡目的地”。據一家在線旅游網站統計,自去年12月初《國家寶藏》開播以來,通過“博物館”搜索國內旅游產品的游客上升了50%,增長幅度驚人。一股“博物館熱”正在悄然形成。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博物館作為收藏、研究、展示文物遺存的地方,不僅僅具有游覽、觀賞的價值,還承擔著傳承、普及、弘揚傳統文化的意義。一個國家的國民更好了解自己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文化、人文精神等,博物館是不可替代的場所。博物館裡面收藏的每件文物,都是一段歷史,都是一種文化。所有這些意義和價值,都必須以公眾能自覺自願地走進博物館,走近這些文物為基礎。

  “博物館熱”作為一種現象,既是鼓勵,也是鞭策,促使博物館思考怎樣才能更好地走向大眾。比如,如何提升自身管理水平,讓游客更從容優雅地享受游覽的過程?能否借助“互聯網+”的力量,讓陳列的文物走上“雲”端?以《國家寶藏》帶火的“博物館熱”為契機,總結經驗,創新方法,才能更好安放大眾井噴的文化熱情。


  《 人民日報 》( 2018年01月03日 05 版)

(責編:馮粒、王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