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代客掃墓”,創新還是噱頭?

磊磊

2017年03月22日14:15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清明臨近,位於南京近郊的雨花台功德園,再一次進入祭掃高峰期。由於時間或空間等原因,部分逝者親屬不能到場祭掃,“代客掃墓”也就應運而生。而在今年,依托新技術,雨花台功德園推出微信“直播代掃”,並隨即引發關注。(3月21日《新京報》)

清明節即將到來,一批代人掃墓的業務員走進了公眾視線,他們通過在線直播,向提出委托的逝者親屬傳輸現場畫面。誠然,生活半徑的增大,空間時間的限制,讓原本作為“剛需”的回鄉祭掃,成為部分逝者親屬的“奢侈品”。於是,依托於新技術的“代客掃墓”應運而生。買花、燒香、鞠躬、磕頭、哭喪,隻要願意付錢,一條龍服務全部到位。委托代為祭祀的逝者家屬,亦可以借助網絡技術觀看祭掃現場的實時畫面。

誠如推出該項服務的公墓方所言,“時代在變”,也考慮到當下的社會現實。緣於種種客觀原因,部分“欲祭祀卻不可得”的逝者親屬,請人“代掃”也是追終慎遠、寄托哀思的一種新形式。畢竟,時代在發展,傳承可以與現實結合。代客掃墓就是一種衍生物。但“代客掃墓”,真的可以成為新時代清明祭掃的“新寵”嗎?

其實不然。代客祭掃,是在對“孝心”明碼標價,早在5年前就已經出現,並未被大眾所接納。我們很難想象,延續千年的祭掃文化,如今卻面臨著被商品化的風險。祭拜過程中,如磕頭、痛哭等情感表達元素居然亦可通過社會商品服務形式來實現。比如,哭墳3分鐘100元,代磕頭加收50%的費用。不同的價格區間,對應不同的代掃服務。代客掃墓儼然成為一些人賺錢的手段,不免有讓祭祖變得利益化的嫌疑。

另一方面,清明掃墓更講求的是一種精神活動,注重情感上表達對已故先輩的悼念和追思,並不拘泥於掃墓的形式。“代客掃墓”緊跟互聯網的步伐,商家稱之為創新和顛覆,實際上也可以說是借機盈利吹出的噱頭。代為掃墓的業務員,明顯是沖著錢去的而不是沖著情去的,從一開始就已經失去了清明掃墓的應有內涵。

給什麼樣的價位,就提供什麼樣的服務,放諸清明祭祀這等嚴肅且側重情感表達的事情上,總讓人心生感傷,不知其味。古人有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盡孝必當親力而為。就算出於客觀因素無法親自到墳前掃墓,也沒有請人代掃的必要。通過網上祭掃、照片祭拜等方式緬懷死者,也比雇人代勞更為真誠。花錢雇人祭奠先人,違背了清明的初衷。而市場化的交易,某種程度上更是對先輩的一種褻瀆。

(責編:董曉偉、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