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斷腿、磨破嘴,打不完的電話,蓋不完的公章,這一直是群眾和企業到政府辦事的真實寫照。近日,杭州市市場監管局公布了包括33項審批服務事項的“最多跑一次”清單,細化為174個小項,並提出“辦結最多一個工作日、現場等候最多一小時”目標。(2月16日《中國青年報》)
這樣的工作作風轉變,不能不說令人耳目一新,值得點贊。
如今是信息互聯互通共享,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的時代。然而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在一些地方政務服務窗口,那種審批事項太多太繁、辦事程序不科學、“庸懶散慢拖”、效率低下、推諉扯皮等問題卻“濤聲依舊”。結果,群眾、企業到政府部門辦事,往往磨破嘴、跑斷腿,都未必如願。
如此一來,不僅增加了相關工作人員的工作負擔,而且與中央關於改變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要求背道而馳,既傷害了政府公信力,也傷透了民心。究其“症結”,關鍵是某些“人民公仆”高高在上的官本位思想嚴重,總喜歡用“官”和“管”的態度來對待服務對象,而較少去考慮如何簡化工作流程和方便服務對象,以至為人民服務只是挂在牆上、寫在紙上、說在嘴上,沒有落到實處。
相比之下,杭州市市場監管局在辦事門檻上做“減法”,在服務意識上做“加法”,實行網上申請、網上受理、網上核准等全程電子化服務,轉變管得過多為管得更好,切實提高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的工作創新舉措,是執政之德和執政之智進一步升華的體現,同時也給各地如何進一步推進簡政放權,推行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讓“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真正落地,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總之,建設規范有序、務實創新的效能型、服務型政府,“人民公仆”就得有一顆真正為人民服務的心。隻有這樣,服務意識、執政理念才能與時俱進,群眾、企業也才能徹底告別類似“人在証途”的折騰和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