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晨報:從供給側改革著手解決電動車管理難

李祥

2016年11月18日08:27  來源:北京晨報
 
原標題:從供給側改革著手解決電動車管理難

  據《北京日報》報道,目前電動自行車、三輪車亂象成為管理難題。一方面快遞、送餐和市民生活依賴電動車,另一方面電動車的雙刃劍作用也毫不留情,去年涉及電動車的交通事故中,113人死亡,兩萬余人受傷的背景,也讓這一老的“新”交通工具陷入多重矛盾。

  說它老,是因為電動車早已行駛多年,電動車導致交通事故不是新話題﹔說它新,是因為國家標准遲遲未出,以至於執法部門在判定事故責任時,不得不將其鑒定為機動車。動不動就說是“管理難題”,其實這難就難在“誰都做了,但誰都不能負全責”上了。

  從源頭開始梳理,北京其實隻有三家企業被允許生產電動車,但目前行駛的400萬輛車中有7成左右根本不符合規定無法上牌。這些違規的車,都是從外地流入北京的。於是有人說,工商應該加強監管禁止銷售違規電動車,交管應該嚴格執法堅決查抄,外賣快遞公司應該加強管理甚至禁止使用電動車……但這些措施都是過去的“鐵路警察各管一段”,而且各有各的難處:人員緊張、設備不夠、公司盈利等。於是這道題無解?

  但離遠一點看,就能在縱向的角度看到供給側改革的必要性。由於經濟等多方面原因,人民的物質文化需求剛剛出現時,市場最先嗅到味道聞雞起舞,各種不合規的改裝生產出電動車。市場趨利,在使用安全上並沒有足夠的重視。之后逐漸惡化,管理難度也就越來越大。

  電動車亂象的核心無非就兩個問題:要市場提供什麼樣的車,如果違規了怎麼辦。改革市場供給方,才是問題產生的源頭。嚴格執行標准,創新生產技術,降低理論車速、增加安全措施,讓每一輛出廠的電動車都符合標准,才能切斷市場亂象的根源。否則一邊執法部門賣命管,一邊銷售生產使勁往市場送,隻能增加監管成本,造成越管越亂的窘境。

  但供給側改革不是一個地方或者一個部門的事,需要更多的頂層設計。簡政放權、改革企業和土地政策、提高市場競爭主體的創新能力,才能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一個在當下階段無解的題,放到整個社會的系統中通盤考慮,才能有新的思路。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