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用什麼消解公眾“養老焦慮”

白天亮
2015年11月23日03:4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用什麼消解公眾“養老焦慮”(人民時評)

  化解參保者的焦慮,需要正視這些疑問,通過完善制度、健全政策、明確兜底,樹立人們對制度的長遠信心

  

  “22省份養老金吃緊,部分地區養老金收支惡化”——這則新聞最近幾天引發熱議,“養老金到底還發不發得出”“看看是不是我所在省,萬一是就麻煩了”……一時擔憂四起。

  每隔一陣子,就會有類似說法出現。2012年,某研究機構“養老金缺口將高達18.3萬億元”的觀點把老百姓嚇了一跳。還有養老空賬2萬億元的專家論斷吸引眾人目光,至今被反復引用。去年,“剔除財政補貼,一半省份養老保險虧空”的消息流傳甚廣,加劇人們的擔憂。

  針對這類說法,幾乎每個季度的人社部新聞發布會都要強調“當期養老金發放沒問題”。最近,人社部新聞發言人又進行了回應。但是,人社部的澄清也好,財政、審計部門出具的“收大於支”的報告也好,每月足額按時領到手中的退休金也好,似乎都無法打消一些疑慮。

  有人指責個別專家把未雨綢繆變成嚇唬人,有人說是網絡斷章取義惹的禍。這些因素或許都不同程度存在,但之所以養老風險話題頻掀波瀾,一定程度上,是養老保險制度本身專業而復雜的特性與普通人養老焦慮相互交織的結果。

  我國養老保險覆蓋人數已達8億。養老保險,家家戶戶關心,人人都能議上幾句。但是,養老保險時間跨度長、精算復雜、轉軌時期制度變化大,不是看看新聞、自己算算賬,就能全面准確把握的。

  比如,部分省份收不抵支真有那麼可怕嗎?2014年,黑龍江、河北、寧夏三地的職工養老保險的確支大於收。但同時,其他28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收大於支。從全國看,2014年職工養老收入2.3萬多億元(包括財政補貼),支出1.9萬多億元,累計結余3萬多億元,稱得上財務穩定。養老保險是立足於互助共濟基礎上的全國性制度安排,局部缺口反映的是地區分割的不合理性,我國已在推進全國統籌。

  再如,一年3000多億元的財政補貼真是“收不抵支”的証據嗎?這是未考慮到我國養老保險制度轉軌期的特性。養老保險制度上世紀90年代建立,對在此之前參加工作的人員,其改革前的連續工齡視同繳費。由此產生的隱性債務,已明確由國家承擔制度轉軌成本,財政補助也就成為養老基金的重要來源,不能將其等同於“虧空”。

  養老保險制度所涉及的復雜問題,不是一兩句話能解釋清楚。相比之下,“收得少、發得多”“人活著、錢沒了”等表述更易印在人們腦海。何況,老齡化加劇、家庭變小,個人和社會的養老壓力加大是每個人切身感受、又回避不了的現實。在這種情況下,當期“收大於支”的數據,主管部門“養老金當前發放沒問題”的保証,已遠遠不夠。

  老百姓需要的是長效定心丸。眼下對養老最緊張的人,不是已經領養老金的人,而是正在繳納養老保險的職工。承諾“當期發放沒問題”,無法寬慰繳費的職工。中長期會不會有缺口?20年、30年后怎麼樣?未來可能有哪些風險?延遲退休等政策又會產生多大影響?化解參保者的焦慮,需要正視這些疑問,通過完善制度、健全政策、明確兜底,樹立人們對制度的長遠信心。

  老百姓需要的是“深度參與”。目前職工養老個人繳費佔工資8%,企業還要再繳20%。每月工資條上扣掉數百乃至上千元養老保險費,時時提醒參保者關注自己的權益。他們想知道繳費去了哪裡、退休后能領多少錢,也關心養老保險基金的詳細運行、未來變動趨勢。相比這些需求,每年或每季度公布一次總數據太不解渴,認為部分問題太專業而不去解釋的做法更容易引起百姓猜疑。

  建立養老保險制度,是為了化解人們年老后的焦慮,不應反過來變成焦慮的源頭。好事辦出好效果,有必要正視焦慮,該公開的盡量提高透明度,該改革的盡快加以完善,該反復解釋的不嫌麻煩,建立起人們對制度的信心。


  《 人民日報 》( 2015年11月23日 05 版)

(責編:王政淇、文鬆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