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人民觀點:由大到強,“升級”蓄勢待發

——如何把握“戰略機遇”新內涵③

本報評論部
2015年11月09日03:3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每一個發展理念的價值指向,都與把握機遇的要求內在一致,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的過程,也正是把握機遇、實現升級的過程

 

  102項關鍵技術,托起我國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機。著眼於高端制造業和高端價值鏈的創新,不僅將終結“10億雙襪子換1架飛機”的時代,更將開啟嶄新的市場,為經濟轉型、產業升級提供新的源源不斷的動力。

  創新發展帶來“新的可能性”,正是觀察中國經濟走勢的一個窗口。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中國經濟正處於從“量的積累”轉向“質的飛躍”的風口,擁有了從“物理變化”轉向“化學變化”的機遇。

  正因如此,前不久公布的“十三五”規劃建議,強調“要准確把握戰略機遇期內涵的深刻變化”。機遇仍然在我,而內涵深刻變化,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由原來規模快速擴張的機遇轉變為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機遇。准確認識並把握這一內涵變化,對於認清“中國號”航船的前行方向,對於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具有重要意義。

  當今時代,中國的發展與世界的命運緊密相連,認識中國的“升級機遇”,也應該從國際與國內兩個維度展開。從國際來看,世界經濟在曲折中復蘇,新的增長動力尚未形成,以出口為導向的“代工模式”難以為繼,中國正可減少對粗放式發展老路的依賴,更多依靠內生動力實現發展。另一方面,發達國家推進高起點“再工業化”,發展中國家加速工業化,對中國的制造業發展形成了“雙重擠壓”,中國正可減少對重復投資、人口紅利等要素驅動的依戀,加快推進創新驅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發展,從而應對風險挑戰、擴大發展利益。

  從國內來看,隨著中國經濟體量越來越大,規模優勢日益面臨著“邊際效用遞減”的困境。一味擴大規模投資,雖然短期內可以拉動經濟增長,但是也會帶來“產能過剩”的問題。比如說,今年前5個月,煤炭全行業利潤下降了60%多,冶金行業利潤下降了36%,消化過剩產能依然任重道遠,再靠規模快速擴張,就是用短期增長透支未來發展。在“規模優勢”逐漸探底的地方,新的增長動力才會不斷孕育,新的產業形態才會不斷開拓。摒棄大干快上、強力刺激的老路,走出轉型升級、鳳凰涅槃的新路,可謂正當其時。

  “來而不可失者,時也﹔蹈而不可失者,機也。”世界經濟正在尋找新的增長動力,中國也正處於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歷史關口,這種內外聯動的“歷史性交匯”,為中國經濟升級提供了難得機遇。有這樣一個細節耐人尋味:盡管近年經濟增速放緩,但是北京寫字樓的空置率卻持續走低,來自金融業、科技創新企業的寫字樓需求佔去65%,這背后是萬眾創業催生的旺盛需求。這個戲劇性的反差表明,升級的機遇已經初露崢嶸。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7.7%,高於GDP增速近1個百分點,居民消費能力日益增強﹔高科技產業增加值增長10.4%,比規模以上工業增長速度高出4.2個百分點,創新驅動正在逐步發力。這都說明,中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

  從這個意義也可以理解,五中全會提出“五大發展理念”,也正是為了更好地抓住戰略機遇期的時間窗口,實現升級換代的“驚人一躍”。用創新實現增長動力的轉換、用協調補足持續發展的短板、用綠色應對資源環境的約束、用開放實現更高層次的內外聯動、用共享激發群眾的創造熱情……每一個發展理念的價值指向,都與把握機遇的要求內在一致,可以說,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的過程,也正是把握機遇、實現升級的過程。

  一個國家,隻有抓住機遇、應勢而動、順勢而為,才能踏准時代的鼓點、贏得發展的先機。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的迅速騰飛,已經讓世界見識了中國的“體量優勢”﹔在未來的戰略機遇期,中國將以更多原創性的貢獻,向世界展示中國的“質量優勢”。

  (本系列評論到此結束) 


  《 人民日報 》( 2015年11月09日 05 版)

(責編:白宇、文鬆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