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聲·習近平主席英國之行系列評論①)
人民日報:相互尊重各自選擇的發展道路

歷史經驗証明,各國都是在適合自身國情的道路上實現的跨越式發展﹔隻有能夠持續造福人民的發展道路,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習近平主席每一次重大外交行動,都以形象、深刻的論述,推動世界進一步理解中國這樣一個有著5000多年文明、56個民族、13億多人口的大國。在剛剛結束的英國之行中,習近平主席再度以平和坦誠的話語同世界交流,就世界感興趣的中國話題闡述主張。習近平主席明確指出,中國人民走的是歷史選擇的道路,要的是更加美好的生活,想的是和平與發展的世界。
古往今來,道路問題從來都是決定國運興衰第一位的問題。近代以來,急於救國的中國人曾經嘗試了各種主義和思潮,卻都沒能解決中國的前途和命運問題,直至最終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中國面貌才得以煥然一新。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在發展中不斷變革,形成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
當前,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在歷史的關鍵節點上,中國人民不允許任何人在涉及國家前途命運的道路問題上指手畫腳甚至橫加干涉。這是外界解讀中國、處理同中國關系首先需要准確把握的一點。
習近平主席在一系列重要國際場合反復強調中國人民對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高度自覺與自信,表明對中國發展道路的尊重是任何國家尋求對華關系有所發展的一個基本前提。訪英期間,習近平主席向卡梅倫首相指出:“中英雙方要相互尊重主權、獨立、領土完整,相互尊重各自選擇的發展道路……實踐証明,隻要遵守相互尊重、和平相處、包容互鑒的原則,中英關系就能夠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珍視自己的發展道路,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的發展道路,這是國際關系基本准則和時代潮流的必然要求。聯合國憲章貫穿主權平等原則。主權原則不僅體現在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侵犯、內政不容干涉,還應該體現在各國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應當得到維護,體現在各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實踐應當受到尊重。
此次習近平主席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英方高度重視,給予超高規格禮遇,國際反響整體積極熱烈。但是,西方世界慣常的雜音仍然偶有呈現——認為英國“降低了同北京交往的門檻”,言下之意在於,沒有在發展道路和政治制度等關鍵性問題上對中國發起挑舋,是有違西方所謂“政治正確”的。這種幾近荒謬的邏輯,除了暴露一些人的意識形態狂熱,不可能在現實世界中真正產生影響力。“中國從來都與我們不一樣,以后也永遠不會跟我們一樣。我們必須學會接受這一點,設法按照中國自己的主張而非我們的主張去理解中國。”劍橋大學政治和國際研究系教授馬丁·雅克日前寫下的這段話頗有啟示意義。
顯而易見,隻有以理性客觀的眼光看待中國,才能在認識中國這個問題上避免落入霧裡看花、水中觀月的陷阱,處理對華關系也會由之變得更加順暢自如。英國眾多有識之士看明白了這一點,英國社會對中英關系“黃金時代”普遍懷抱的熱望也反映了這一點。
21世紀的今天,廣大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崛起,已經成為國際體系的一個重要特征。需要看到的是,在這個歷史過程中,並沒有出現一種固定的路徑范式,更沒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發展道路。“履不必同,期於適足﹔治不必同,期於利民。”歷史經驗証明,各國都是在適合自身國情的道路上實現的跨越式發展﹔隻有能夠持續造福人民的發展道路,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 人民日報 》( 2015年10月27日 03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