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作業該拼爹媽嗎?

在我們的印象中,小孩子手工作業不但可以提高孩子的動手動腦能力,孩子與家長共同完成其實就是一次親子活動,可以增進彼此感情,可現在一些小孩子的手工作業進入了拼爹媽時代, 日前有家長將自己孩子的幼兒園作業上傳到網上,要求家長和孩子用廢棄材料做一個熊貓牌電視機,還要能看能發聲,讓不少網友倒吸一口涼氣。小孩手工制作到底該小孩獨立完成?還是家長主導操作,真是一個難題。
支持家長參與
增加親子互動
現在很多孩子是獨生子女,父母視孩子如掌上明珠,孩子在家享受著“小皇帝”、“小公主”的待遇,有些家長更是事無巨細完全一手包辦,生活中很少讓孩子親自動手。孩子長大以后,缺乏自理能力,每逢大學新生報到就會出現“生活不能自理,衣服不能自洗”的新聞報道。
這些新生之所以生活上缺乏“自理”能力,歸根到底還是從小缺少動手鍛煉的機會,常言道“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從小培養孩子自己動手能力就是孩子走向獨立的一個重要過程。而其實,從小培養孩子獨立思維、動腦想象跟實際動手能力,這也是學校布置手工作業的一個初衷。比如自然課老師簡單講解燈泡發光工作原理后,布置學生做一個簡易南瓜燈籠手工作業。一方面可以豐富孩子的知識結構,讓孩子學以致用,將課程知識“運用”到實際中來,鍛煉孩子的實際動手能力﹔另外還鼓勵孩子多試錯,鍛煉孩子碰到問題時候的解決能力,像南瓜燈籠,從學習簡易原理到准備材料,到之后多次嘗試的失敗,再到最后燈亮起時候的成功喜悅,這樣親子互動的成就感就是對其動手能力的一種肯定,這些都是孩子成長過程的一筆重要財富。
家長跟孩子共同完成手工作業,還有更特殊的意義,那就是增加親子互動。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很多年輕家長此時正值事業上升期,精力時間有限,平時跟孩子一起參加親子活動機會也是少之又少,於是很多時候家長就給孩子買一堆玩具,比如各種拼圖、可拆裝電動玩具等等,家長寄“希望”於玩具中:想讓孩子在搗鼓、自娛自樂過程中,“順便”把動手能力也鍛煉了,但這只是家長的一廂情願。孩子的手工作業可以作為一種親子活動載體,比如對一些有“難度”的家庭手工作業,如果家長能陪著孩子一起完成,通過家長與孩子的互動,共同探索如何操作,共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不但可以增進家長跟孩子的感情,還有利於家長進一步了解孩子,發掘孩子的興趣特長愛好。(逸飛)
家長適當參與
教育別用力過猛
現在都提倡素質教育、科學育兒,幼兒園奇葩作業雖然引來各種吐槽,但實事求是地講,也算與時俱進,各種手工作業設計的初衷值得肯定,畢竟也是踐行“陪伴式教育”理念,希望增加親子活動的時間,更好的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讓家長不至於成為孩子教育路途上的甩手掌櫃。可是,很顯然在具體操作中,卻用力過猛了。
做燈籠、PPT這樣的作業還勉強能拼個爹媽的心靈手巧,可是“用廢棄材料制造出一台熊貓電視機,還要能看能發聲。”這樣的奇葩作業,看著就讓人倒吸一口涼氣,這哪裡是普通幼兒園小朋友和小朋友家長能夠做得出來的!也難怪不少爹媽感同身受地留言表示:“人類已經無法阻止小朋友的逆天作業了!”
的確,教育要走在兒童發展的前面。許多人也認為,給孩子高一點的目標,可以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可是,二者間的合理距離,應該是要讓小朋友伸伸手踮踮腳尖就能夠得著,這樣孩子才能體會到伸展的樂趣與收獲的喜悅,才能激發他們的潛在能力和探索興趣,如果距離太遠,孩子一眼都望不到,更別談伸手去夠邁步去追,反而會帶給他們挫敗感,讓他們興趣全無,適得其反。而孩子能力不夠全靠爹媽來湊,也給家長增添了無窮的煩惱。
著名的前蘇聯心理學家、教育學家維果茨基提出了最近發展區理論,他認為兒童可以獨立解決問題的發展水平與通過家長引導可以解決問題的發展水平之間的區域,就是最近發展區,這個區域也是兒童最具發展潛力的所在。可是,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個體差異是很大的,每個人的最近發展區都不同,而且也始終處於動態變動的狀態,老師在留作業的時候不妨多留出些想象空間,兼顧不同小朋友的水平,比如,同樣制作電視機,完全可以不加那麼多“高大上”的限制,有的小朋友可以畫畫,有的可以用紙板塑料瓶做,還有的能力更強可以做有聲音有圖像的,這就兼顧了不同小朋友的能力,比一把尺子的高標准要好很多。
教育是為了讓孩子更好地成長,要行之有道,更要行之有度。(譚敏)
專家立場
“手工作業拼爹媽”
是教育失敗
與手工制作可以培養孩子觀察力、想象力與創造力,培養孩子自信心、自我認知與審美情趣,有利於促進孩子大腦發育、身心健康……這些結論得到普遍認可一樣,“中國的小孩在動手的興趣和能力方面明顯不如歐洲國家和美國的小孩”(楊振寧語)也是公認的。中外孩子同台競技,卷面考試中國孩子絕對不怯,到了動手環節往往就蔫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除了讀“聖賢書”,其它都是“下品”,動手與動腦一直被中國傳統教育嚴重割裂與對立,孩子不“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才怪。相形之下,偏重於“在玩中學、在學中玩”的西方教育對孩子動手能力培養則要重視得多。這一精神非但體現在教學大綱中,甚至法律上——德國用法律明確,6歲以上的孩子必須幫父母干家務活。德國人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個“小工廠”,裡面有工作台以及各種規格的工具,供孩子動手。正是有了“寓學於動”的德國教育,才有精益求精的“德國制造”。
手工作業開始被國內教育認可與引進是好事,絕頂聰明的中國孩子如果補齊動手短板必將“天下無敵”。只是,教育是一門科學,要找到規律、遵循規律,不能違反規律,瞎搞一氣有害無益。具體到手工作業,“孩子是主體”這一原則任何時候、任何環節都不能丟,丟了就會跑偏。這一原則要求,手工作業必須根據孩子的性別、年齡、生理、心理、智力等群體特點,設計合適的、合理的教學方案,最大限度發揮、保護孩子的主觀能動性。任意增加難度、脫離孩子實際能力的手工作業,不僅無助於孩子動手能力培養,還可能挫傷孩子的自信心、助長攀比心。譬如,在手工作業評價環節重於成果評比,而評比又重於外觀,“以貌取物”,能入老師法眼的往往是那些由父母代勞或網購的手工作業,真正由學生本人動手制作的手工反而因為不那麼完美、漂亮而名落孫山。舍本逐末必將本末倒置,這種結果顯然有違手工制作之初衷,可以說是教育失敗。
對“手工作業拼爹媽”,被業內人士作辯解的通行觀點是,“手工作業除了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也在於增強親子互動”。親子互動固然要得,但在“親子”中,主體還是“子”,而不是爹媽。為爹媽而非孩子設計的手工作業,對提升孩子動手能力的功效甚微。走偏的手工作業,並沒有把西方動手能力教育的精髓學到家,所謂的素質教育也是“偽素質教育”。說來也難怪,許多教師本身也是在“君子動口不動手”的“無菌環境”中長大,嚴重缺乏動手能力,以其昏昏何能使人昭昭?
(連海平)
那些年
我們做過的手工作業
學校教育總愛強調“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雖然事實上學業壓力壓得學生喘不過氣來,但那些別致有趣的手工作業,往往最能激發青少年的興趣。回顧那些年我們做過的手工作業,不同的年代,作業的形式、內容都有很大差別。
對很多70后來說,他們記憶中的手工作業,大多是簡單實用的。在一個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手工作業更凸顯實用性,“自己給自己做玩具”成為手工課的一大特色。比如男同學們都愛玩的丟沙包,手工課上往往會比誰做的沙包最結實最好看。還有用紙來做小風車、剪紙圖案,每逢節日還會要求學生們自己動手做賀卡。此外,還有易拉罐做的小花籃、樹葉畫什麼的,也是70后門的集體記憶。好玩不貴,實用為王,那個年代的手工作業,讓人懷念。
而對80后來說,生活條件好了,手工作業也不再跟實用緊密相關。在那個“不想當科學家的小學生不是好小學生”的年代裡,手工作業具有濃重的科普意味,無論是技術含量還是手工難度,都大大上了一個台階。作為80后的一員,讓我記憶猶新的是小學時自己制作潛望鏡:兩塊鏡子用來反射,再用硬紙板做成Z字形的主體。簡易版的潛望鏡還被開發出了很多用途:在房間裡觀察門外爸爸媽媽在不在啊,甚至用來看電視,雖然看得頭昏腦漲,但那種單純懵懂的快樂,現在回想起來還會不自覺地笑出聲來。當然,還有靠磁力運動的小船、木片制作的滑翔機,也讓我痴迷不已。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手工課已經有了專門的課本和材料袋,往往開學一發下不久,很多同學就迫不及待地做好了一學期的手工成果。
到了在電腦前成長的90后一代,互聯網已經成為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他們的手工作品,往往不是以課堂作業的形式,而更多是為了自己的興趣愛好。電動模型、拼裝四驅車,有的學校甚至要求學生自己做一個網站……已上了中學的我看著那些“小屁孩”做著更昂貴、更復雜、更“高科技”的手工作業,常有一種“生不逢時”的遺憾。當然,今天90后們正處在最有創造力、精力最旺盛的階段,他們發自興趣的“手工”已不是自娛自樂那麼簡單,對一些大學生團隊而言,簡易汽車、機器人也都不在話下,社會上更有不少90后將手工與創業結合起來,做皮具、做布包,用巧手開創了一番事業。
00后、10后們手工作業是什麼樣子的?正如新聞中所說,不僅難度更大了,也更彰顯了某種流行理念,例如環保時裝秀、廢物再利用等等。從更深層次來說,手工作業越來越復雜,其實也是育兒理念的發展,從單純“讓孩子做”到“父母一起做”,增進感情,促進孩子的心理成長。到了這個階段,不僅考手工,更要考創意﹔不僅考孩子,更要考家長。也許有的家長不勝其煩,但我卻覺得,多花一些時間陪伴自己的孩子成長,順便溫習一下自己小時候錯過的那些手工課,何嘗不是一種放鬆呢?
(章門仁)
(來源:廣州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