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每日最新評論

廣州日報:“最悲傷作文”能夠感動我們多久

毛建國
2015年08月06日05:33 | 來源:廣州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最悲傷作文”能夠感動我們多久

  “爸爸四年前死了……媽媽病了,去鎮上,去西昌,錢沒了,病也沒好。我去給媽媽做飯,飯做好,我去叫媽媽,媽媽已經死了。”這兩天,一篇四川大涼山小姑娘木苦依伍木寫的作文傳遍網絡。

  短短300余字,字字帶血,句句含淚,悲傷滲透紙面,讓無數人動容,被稱為是“世界上最悲傷的作文”。我們相信感動是真誠和真實的,而且心同此心,包括看到這篇作文的官員,所有人都會為之感動,並且尋思能夠做些什麼。只是自發式感動猶如流水,常常來得快去得也快。我們還想問一聲,“最悲傷作文”能夠感動我們多久?又能惠及多少人?

  這樣的擔心,並非吹毛求疵。這幾天,河北被拐“最美鄉村教師”郜艷敏的故事,也讓無數人動容。這其實是一篇舊聞,幾年前郜艷敏的故事,就讓一大群人感動得稀裡嘩啦。可是感動來去匆匆,郜艷敏的命運並未隨之改變。感動並無水分,只是感動有流水式特征——在高潮到來的時候,常常表現出不顧一切的特點,當高潮退去后,也常常表現出一種迅即的空心。

  1000次感動都比不上一次制度化救濟,相對於自發式感動,制度化救濟更有管根本和管長遠作用。如何才能發揮制度化救濟的作用,讓“最悲傷作文”成為永遠的過去時?這就是扶貧的問題了。這些年來我們在扶貧上取得了重大成果,很多貧困人群實現了脫貧致富,但也要看到,我國扶貧工作“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形勢逼人,形勢不等人。我們更應該從傳統的粗放扶貧,走向精准扶貧,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

(責編:張雨希(實習生)、文鬆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