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每日最新評論

沈素芬: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重視人才是關鍵

2015年07月21日12:02 | 來源:荊楚網
小字號
原標題:沈素芬: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重視人才是關鍵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17日下午在長春召開部分省區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聽取對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和“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和建議。(7月19日新華網)

  談及東北,許多人的第一印象想必是那句“東北熟,天下足”。確實,東北地區的糧食產量解決了全國二分之一人口的吃飯問題,農業規模優勢無人可比﹔另外,東北有著中國最大的陸上油田----大慶油田,最大的鋼鐵產地----鞍鋼,還有全國最優良的煤炭產地——北部黑龍江,經濟體量不可謂不大!

  按理說,作為裝備制造業和能源原材料大基地,東北完全有能力領先發展裝備制造業,並笑傲全國。但為何改革開放37余年后的今天,東北卻卡在了發展的半途中?

  上周,有媒體報道了東北地區未富先老、人口加速減少的問題現狀。在筆者看來,與其說東北遭遇了“人荒”危機,還不如說是因競爭力削弱而導致了全面陷落。

  首先,從相關調查中很容易了解到,目前東北工業普遍處於大而不強的狀態:東北特種鋼技術老化,石化產品也因設備、品類、管理等各方面問題逐漸喪失優勢,導致產能過剩問題比較突出。

  另一個現實是:2013年,東北三省在全國31個省份的GDP增速排行中全都位於后10名,其中黑龍江位列倒數第三。2014年前三季度,這種情況繼續惡化,黑龍江以5.2%的經濟增速墊底,遼寧經濟增速也繼續收窄為6.2%。

  人口數據上,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東北每年淨流出的人口約200萬人。其中,黑龍江和吉林都處於人口淨流出狀態。

  筆者近日搜查了大量東北網民對東北“陷落”現象的切身感受,歸結起來,大致為以下幾點:東北工業結構單一,未形成體系﹔初級產品佔大頭,多數產業未實現提檔升級,利潤微弱﹔東北人觀念保守,創新進取意識不夠,幾十年來發展方式單一落后﹔經濟不景氣,就業機會減少、工資待遇低、物價高企,導致生存成本太高等等。

  產業發展方面的問題已經被事實所印証。而關於東北的生活成本問題,筆者找到一組權威數據:2007年,黑龍江社會平均工資為1615元,而當年廣東的社平工資為3349元﹔2012年,前者的社平工資才達到2843元,但廣東已經是5313元。——收入如此之低,也難怪優秀人才、青年人願意往外省跑!

  鄧小平同志有言,人才是第一生產力。事實確實是:留不住人,就不可能談東北的振興。

  眼下,在筆者看來,東北地區決策層和廣大群眾要做的,恐怕還是從軟硬件同時入手,改善地區發展環境,為人口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比如說,依托現有的資源優勢,優化經濟結構,把裝備制造業做大做強,加快發展現代化大農業﹔大力發展服務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擴大基礎設施建設﹔改變發展觀念,把推動發展的著力點更多放在創新上等。

  其實,如果把資源比喻成土,人口就是水。在土之上,水的充沛是經濟之樹茂盛的有利條件。毫無疑問,作為中國工業原料和重型裝備基地,東北振興有著充實的物質基礎。所以,當下,新一輪東北振興計劃能否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推動產業升級、工資增長,從而阻止人口流出,甚至是吸引人口回流,已經成為觀察東北未來經濟走向的關鍵。

  人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主體,具有趨利避害的天性。而市場經濟同時遵循著“馬太效應”的規律:強者恆強,弱者更弱。因此,東北地區要想實現高效振興,還應該抓緊機遇,轉變觀念,首先重視起人的需求和價值,給這些市場主體提供好的發展環境,留住人才為自己所用!

  我們期待,不久的將來,東北人口不再“孔雀東南飛”,東北依然是那個豐饒富裕的北國。

  稿源:荊楚網

(來源:荊楚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