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別讓教育淪為“富人的游戲”

暨佩娟
2015年07月07日04:5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不能平衡好政府和市場“兩隻手”,教育必然像傾斜的天平一樣失衡,給社會造成危害

  

  不斷上漲的學費,正給全世界的寒門學子心中再撒上一把鹽。有媒體日前報道,英國政府計劃大幅削減支出,其中教育預算削減幅度可能達到50億英鎊。媒體推測,英國大學的學費將因此提高到每年7000英鎊以上,英國將成為經合組織中高等教育學費最高的國家。

  最近幾十年,學費上漲似乎是普遍趨勢。過去30年裡,美國大學的學費已經調高約5倍,明年起常青藤高校學費還將平均上漲3.76%,外加住宿等強制性費用,學生一年的花費最高可達6.3萬美元。亞洲也不例外,在新學年到來之際,新加坡6所大學的學費將上調0.6%至8%。2015至2016年,菲律賓也將有400多家學校計劃再次上漲學費。

  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國家經濟形勢與大學學費呈強烈的負相關關系。國家經濟一陷入衰退,政府入不敷出,對高校的撥款和資助縮水,高校學費上漲,學生上不起大學,失業率上升,政府負擔就更重,隻好繼續削減預算。

  許多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因此不堪重負。窮學生因學費上漲不斷示威抗議,菲律賓卡昂國立大學的一位女學生甚至因為交不起學費上吊自殺。更多的學生不得不推遲或放棄大學學業,或者隻能基於“性價比”,而不是根據理想興趣和學術能力來選擇大學、專業和課程,而口腔醫學等“貴族專業”,則聚集了大量來自富裕家庭的學生。進入高收入行業的機會,在上學之初就相差巨大。

  除此之外,從2000年起,美國學生貸款額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目前,學生債務接近1.2萬億美元,已經超過了信用卡債務和汽車貸款。窮學生向銀行貸款維持學業,最后又因無力按時償還導致“信用不良”,被企業拒絕錄用。這樣的惡性循環,正侵蝕著社會公平發展的根基。

  把教育更多交給市場的做法是否值得?《經濟學人》指出,對於高等教育的需求,歐洲大陸一般是依靠政府撥款提供資金,而更加基於市場的美國模式,則是私人和公共資助並行,其特點是辦學出色且資金充裕的院校位於頂層,而資金匱乏的院校則處於底層。高等教育正在朝著美國模式前行。

  這樣做的好處是得到了科研回報,但教育本身的收益並不如成本大。有數據顯示,美國大學畢業生在國際數學和讀寫能力排名中得分低下,且仍在下滑。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也發現,英國高校學費上漲后,在教學上的創新改善甚少,改革成效不突出。

  如果不能平衡好政府和市場“兩隻手”,教育必然像傾斜的天平一樣失衡,給社會造成危害。政府以研究成果獎勵大學,所以教授們也就集中精力在科研上﹔學生們渴望名校的畢業証書,希望以此來給雇主深刻印象,而雇主們感興趣的其實是求職者所在院校的嚴苛或高端的選拔機制。在“看不見的手”制造的市場需求下,教育自然越來越追求稀缺性,同時,社會差距卻因此而加深固化。

  作為一項社會公共品,教育最本質的一個功能,應是促進社會各階層之間平穩較快的流動,使有潛能的人無論背景,憑借足夠努力就可以進入更高一個階層,從而改變自身命運。西方國家對高等教育收費的反思說明,市場化改革有利於高等教育內部競爭,但政府決不能把教育完全推向市場,任由社會教育成本“超負荷”運轉,使教育淪為“富人的游戲”。

  隻有人人享有公平的教育機會,社會才有向前發展的原動力。如何控制和統籌高等教育成本,考驗著各國政府和高校統籌、取舍與平衡的智慧。而在一定程度上,這也是各國圍繞未來發展核心競爭力進行的一場長期角逐。


  《 人民日報 》( 2015年07月07日 05 版)

(責編:曹昆、王吉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