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有關女司機的新聞很多:泰州女司機開車回娘家,錯把油門當剎車撞死親媽﹔德陽女司機拐彎時沖進路邊水渠,自己被激流沖走,父親獲救,母親溺亡﹔平陽女司機開車回娘家,撞塌了父母和哥哥的房子﹔一男子臥馬路疑似碰瓷,女司機徑直碾壓過去﹔長沙設置女士專用車位,比普通車位寬半米……要是搜索下去,新聞數不勝數。
看到這些新聞,第一感覺是女司機開車技術不高,她們簡直是身邊的“馬路殺手”,應當敬而遠之。可是,反過來想,男司機也出現同樣的事故了,甚至更加慘烈,為什麼沒有人強調他們的性別呢?看來,社會對女司機“選擇性重視”,可能針對的是莫須有的靶子。
首先,這些女司機都是新手司機,缺乏應對緊急情況的經驗,出事故的比例自然多一些。其實,男性新手司機也會釀成類似事故,但卻沒有人刻意強調他們的性別。其次,新聞有一個傳播規律,當一個女司機引起關注時,其他新聞也會將司機性別當成賣點,所以大家總感覺某一類新聞會密集出現,就是這個原因。再次,2013年公安部交管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新增2100多萬駕駛員,女性比例增幅明顯。同時,截至2013年,女司機數量已經接近6000萬人。新聞報道中的新手女司機,是無法代表女司機群體的,她們只是出現事故的個案。
關於駕駛安全與性別的關系,國內外均做過相關的研究,這些研究都為女司機正了名。《泰晤士報》曾發表文章,某保險公司對50萬起各類交通事故索賠報告統計分析,發現女司機更可能在停車場發生碰撞事故,男司機則更多卷入“重大交通事故”。這個結論與山東《都市女報》的調查一樣,濟南2013年男女司機死亡事故比例為17:2,酒駕事故為100:1。女司機駕駛時刮擦、追尾等小事故居多。一般有人員死亡或重傷的交通事故,多為男司機,除了數量多,與開車習慣也有關。
也有人從生理和心理分析女司機的不足,認為“珍愛生命,遠離女司機”,最后同樣被“打臉”。研究表明,女司機和男司機駕駛行為有明顯區別,例如,女司機消極情緒多一些,精力也比不上男司機,應激反應不如男性積極。但是,女司機的駕駛習慣比男性更好,比如,一般女司機不吸煙不喝酒,也很少有開斗氣車超速的,她們更願意遵守交通法律。因此,盡管司機男女有別,卻是各有各的優勢,女司機不應被歧視。
仔細琢磨,發生車禍之后,社會本應歸咎新手,卻普遍指責女性,無論是女性專用停車位的善意營銷,還是暗示女司機連親人都不放過,說到底,是社會帶著有色眼鏡看待她們,是一種集體無意識的性別歧視。男女在生理和心理存在著顯著差異,這種差異會被投射到社會性別上,也就是大家都認為,男性能更好地駕駛汽車,以及合理進行復雜勞動,女性很難達到男性的標准。
大家想想,無論是女攤販、女白領、女司機、女老板,這些我們身邊的女性們,人們一般認為她們必須花費更多的努力,最后才能取得和男性一樣的結果。可現實絕非如此,女性確實能頂半邊天,如果不關注性別差異,同樣的努力也會有同樣的收獲。而額外的努力,其實是男權社會強加給女性的枷鎖,通過構建女不如男的社會性別等級,來維護男性社會的統治地位,甚至連希拉裡等政治女強人,也需要通過穿著偏男性的褲裝,來証明自己能像男人一樣治理社會。
以此來看,社會對女司機的“選擇性重視”,是對女性社會性別弱勢的認同,這是一種潛意識甚至無意識的行為。我們常說男女平等,男女平權,那就應該關注事故發生的原因,而非司機的性別。性別既不是新聞核心,也不是事故原因,男女司機都如此。
文/趙查理
(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