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觀滄海:拿什麼拯救你,邊緣青年

楠  婭

2014年07月24日08:4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酷暑炎夏,晝長夜短,警察很忙。因為暑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高發期,警察除了打擊犯罪,還要防患於未然。日前,香港警方出動200警員,展開“拯救者計劃”,大陣仗搜查80多處娛樂場所和酒吧等高危地帶,識別出“邊緣青年”,將他們帶回警署,或聯系家長領回,或交給相關機構跟進。

  何為香港語境裡的邊緣青年?並沒有一個官方的統一定義。形象地說,就是將失足未失足、將墮落未墮落,在犯罪的懸崖邊游走的年輕人。他們可能是學生,也可能已工作,但在外在形象、行為規范和價值觀念上都與“主流青年”有很大不同。主流青年或身著職業裝拎著公文包行色匆匆地走在中環的過街天橋上,或戴著深度近視鏡、穿著白襯衫在圖書館裡苦讀,邊緣青年則大多染著一頭黃發、紋身夸張、扎著耳洞、叼著香煙、拎著酒瓶,流連在深夜的街頭或酒吧、卡拉OK等娛樂場所,一不小心就卷入涉黑或涉毒犯罪。

  拿什麼拯救你,邊緣青年?當然不能隻靠警方。一來警力有限,二來“拯救”是個長期的系統工程,還得靠社會的力量。在香港,有許多民間團體和社會工作者“專注邊緣青年”幾十年,成績斐然。以成立於1992年的香港協青社為例,他們首創的通宵外展服務十分有效。每晚10時至翌日早上6時,協青社的工作人員就分成二至三個小隊,駕車“掃街”,搜尋邊緣青年,將他們帶離“高危地帶”,護送回家。實在不願走的,工作人員就遞上印有24小時熱線電話的名片,囑其遇到危機時撥打電話,會有人前來提供“緊急介入服務”。無家可歸或暫時不想回家的,協青社還提供短期住宿。

  最近三年,協青社從深夜街頭“搶回”邊緣青年並完成評估的成功個案超過13100個﹔經過學業和工作輔導、日常生活技能訓練,重返社會的成功個案超過7000個。為了讓年輕人旺盛的荷爾蒙有安全且正當的去處,協青社還設立了24小時營業的青少年康樂及活動中心——蒲吧,設有籃球場、涂鴉牆、網吧、卡拉OK房、滑板場地等康樂設施,擁有1萬多個會員。

  在香港,像協青社這樣的機構和團體還有很多。從某種意義上說,香港的邊緣青年是幸福的,因為香港的社會服務體系起步早、發展成熟,社會工作者和義工專業、敬業、有愛心。為了拉近距離、利於交流,有的社工甚至特意染了一頭黃發,在外包裝與邊緣青年靠攏。從某種意義上說,內地的邊緣青年也是幸福的, 因為我們的相關機構可以搞“拿來主義”,直接借鑒香港的先進經驗、少走彎路。近年來,內地相關機構確實頻頻去香港“取經”,希望我們的社會工作者乃至全社會,“取經”時不要忽略了愛心和責任心這兩味“真經”。    


  《 人民日報 》( 2014年07月24日 20 版)

分享到:
(責編:王倩、文鬆輝)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