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每日最新評論

錢江晚報:《失戀33天》為何成國禮

付瑞生

2014年07月23日02:26    來源:錢江晚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失戀33天》為何成國禮

  國禮,在國人的腦海中是代表國家的臉面,不過此次習主席拉美之行送出的國禮頗讓人感到意外。它們是一套DVD光盤,包括當前很熱的影視作品《北京青年》、《老有所依》和《失戀33天》等。如果說絲綢、瓷器、繪畫等傳統國禮代表高雅文化的話,此次習主席新增的伴手禮則是典型的大眾文化。前者代表古典中國的國粹,后者則描繪出全球化時代有血有肉的中國夢。

  作為瓷器之國的中國,幾千年來外國人並不缺少對中國歷史和國粹的了解。作為禮儀之邦的中國,自古以來也習慣以國粹相贈外邦,然而外邦在為中華文化嘆為觀止之時,往往也加深了某種誤解。從馬可波羅以來直到不久前,許多西方人眼中的中國充滿幻想和扭曲。他們腦海中的中國是一個兩極化的形象。一個是黃金滿地的道德理想國,一個則是卑躬屈膝保守落后的東亞病夫。前一個來源於伏爾泰等人對神秘東方的想象,后一個則來自於屈辱的近代中國歷史,但這兩個中國都不是當下真實的中國。

  如《失戀33天》導演滕華濤說:“聽說要片子的時候,是想反映當代中國題材、反映當下年輕人生活面貌的作品”。國粹可比滿漢全席,而影視劇就是一道家常菜,從中更能品味出真實的“舌尖上的中國”。這個中國既是底蘊豐厚的,同時也是五味雜陳的。《老有所依》中,傳統的孝道依然不同程度主導著中國人的生活,但是年輕一代正遭遇著轉型之痛。面對和各國一樣的老齡化議題,獨生子女一代如何在工作、生活壓力之下承擔發展重擔的同時又擔當起贍養老人的責任?再譬如《失戀33天》和《北京青年》,和“都教授”一樣,影片中城市化中國的青年經歷著愛情中的幸福和挫折,也為理想和夢想痴狂。

  《失戀33天》為何成國禮?根本上說,這些影視劇講述了家庭背景不同、性格迥異的現代青年為了實現自己的“中國夢”、為了理想和愛情努力奮斗的故事。習主席曾經說,中國夢和美國夢是相通的。《大長今》和《來自星星的你》在中國受歡迎,也是因為在面對傳統、愛情和夢想時,中國人和任何人一樣心意相通。當“10號球衣”遇到“北京青年”,並且彼此因為夢想惺惺相惜,這就是和諧的世界舞步。正如巴西世界杯主題曲《我們是一家》唱道:一體、真愛、生命與共。

  大眾文化登上大雅之堂,讓人不禁想到那個名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儒家文化說“道”在倫常日用之中,英國文化研究代表人物威廉斯也說“文化是平常的”。《媳婦的美好時代》何以在拉美熱播?這不是任何高大上的文化走出去工程可以實現的,恰恰相反,在“平常”這一點上,中國找到了目前與世界溝通的最佳共振點。

 

分享到: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