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文藝觀察:禮樂相須以為用

項 陽

2014年06月10日09:5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禮樂相須以為用(文藝觀察·關注文化傳統?)

  漫畫
  徐鵬飛

  中華文化為何將“禮樂文明”視為特色?這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賦予樂以審美、教育、娛樂、實用和社會多種功能,在儀式用樂的應用中,使國人體味多種內涵

  

  所謂禮樂,是指在國家、民族、群體、個人重要事件中與儀式相須為用的樂。《禮記·月令》雲:“凡用樂必有禮,用禮則有不用樂者”,所謂“禮樂相須以為用,禮非樂不行,樂非禮不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周公制禮作樂拉開國家制度下禮制儀式用樂三千載之帷幕。中國禮制在三千年間以五禮樣態實施,即吉嘉軍賓凶,每類禮制有多層級的儀式形態,有些隻能在國家最高儀式中使用,有些可以上下相通地用於各種層級,因不同禮制類型而形成多種用樂風格,讓人們在儀式用樂中感受和體味崇高、庄重、肅穆、威武、豪邁、緬懷、仁愛、和諧、歡樂等多種情感,如此形成國家和民間具有體系化特色的禮樂形態。數千年間依照禮制、禮俗儀式用樂形成體系化且一以貫之,成為具中華文明特色的基因構成。

  任何一個國家都有禮儀用樂形態,中華文化為何將“禮樂文明”視為特色呢?這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賦予樂以審美、教育、娛樂、實用和社會多種功能,在儀式化樂的應用中使國人體味多種內涵。樂分禮樂與俗樂,禮樂代表國家在場,儀式為用﹔俗樂對應世俗日常,非儀式為用。禮俗兼備,各為其用,彰顯中華文化中用樂的兩條主導脈絡。在三千年間形成國家、地方、軍旅乃至民間龐大的儀式用樂體系。與諸種禮儀相須體系化用樂形態,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特征。

  禮制儀式有多種類型、多種層級,與之相須為用的禮樂當然也有多類型、多層級、多種風格,如此構成禮樂形態的體系化。在儀式體系化用樂的禮樂觀念下,歷朝歷代,當國家和社會走向穩定繁榮之時必定要建立自己的禮樂體系,諸如唐代開元盛世的禮樂體系即如此。

  依吉嘉軍賓凶和鹵簿(道路儀仗)類型體系化用樂的禮樂觀念是中華文明的特色。數千年間所形成的體系化禮樂觀念反映了中華民族深層次的精神追求,時至當下鄉間社會中依然積澱著五禮分明的傳統禮樂活態。中華傳統文化中無論是國家與民族、群體與個人,以儀式化表達諸種情感,並使之體系化,是禮樂觀念的實質性內涵。

  中國傳統文化重吉禮祭祀,其實,所謂吉禮就是要借儀式表達對大自然敬畏、對祖先崇拜、對先烈緬懷、對美好生活期盼,彰顯祥和慰藉,這些願景以儀式性表達訴求,所謂“祈福保安”之意。祖國繁榮昌盛,人民安樂幸福,儀式性表達實屬必要,把握文化深層,在儀式中顯現炎黃子孫的文化認同,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當代文化建設中要不要承繼傳統禮樂觀念並構建新的禮樂體系呢?答案是肯定的。既然禮樂文明體系化存在是中國傳統文化特色,也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積澱的深層精神內涵,我們何以不將它發揚光大呢?

  不可否認,傳統禮樂文化中特別是某些高端儀式、儀軌的確過於繁瑣,因此在建立中華禮樂文明新體系之時,應注意既體現民族特色又簡潔明快﹔既要彰顯國家意義,也考量民眾多層次需求﹔既有高端“國樂”,亦要上下相通,在同一類型下分出層級,在不同類型下顯現風格多樣性。我們看到,國家在當下也有一些禮儀用樂,諸如頗具象征意義的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用樂,人民大會堂前迎接來賓用樂以及在一些庄重場合奏唱國歌等等,這些是國家禮儀用樂的一些基本需求。禮儀用樂要能顯現中華民族禮儀之邦、禮樂文明的特色,不僅有因應不同禮制儀式不同層級的需求而創制不同風格的禮儀用樂,還有同一類型中因不同程序而創制的禮儀用樂,要在充分把握中華禮樂文明觀念的基礎上彰顯體系化禮制儀式用樂的意義。盛世修典,組織多方面的學術研究和創作力量,深入總結中華禮樂文明觀念,依國家不同層級、不同類型的需要進行整體設計與創制,既顯現中華禮樂文化之特色,又彰顯儀式程序之意義,更要把握民族自信與自尊,展現中華民族精神風貌的多風格禮樂,使國家禮制儀式用樂體系發展完善。

  中華民族的禮樂觀念是在數千年發展中動態形成的,並且隨著社會發展,禮樂形態不斷融合、調整、豐富、變化。當代文化建設中的國家禮制儀式用樂當然要體現時代風貌,在不同儀式中凸顯民族特色,顯現中華民族海納百川的胸懷,吸收借鑒多民族甚至是外來文化元素,諸如樂隊組合等。把握吉禮儀式用樂的庄嚴敬畏,嘉禮儀式用樂的庄重歡欣,軍禮儀式用樂的威武雄壯,賓禮儀式用樂的熱情豪邁,凶禮儀式用樂的肅穆哀婉,在多類型、多層次、多風格中展現中華民族禮儀用樂之風採,使參與者在其中體味與感知,從精神上得到洗禮。

  建立國家禮制儀式用樂體系,在五禮類型中彰顯民族特色的儀式用樂是時代需要,更是中華民族深層次精神追求得到發展延續,在弘揚傳統、面向未來的當代文化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需要。


  《 人民日報 》( 2014年06月10日 14 版)

分享到:
(責編:王倩、文鬆輝)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