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短板阻礙了歷史題材經典之作的出現
●“重物不重心”、重形式輕內容給觀眾帶來怎樣的接受隔閡
●尊重歷史和傳統文化的同時如何與之展開對話
●怎樣讓“意義”回歸,讓歷史與傳統文化精髓落實到細節
與細致嚴謹的器物考証、不惜工本的場景還原相比,歷史事件的文化意義、歷史人物秉持的思想觀念和信仰追求,卻往往被含糊敷衍過去
近年來,以中國歷史、傳統文化為題材的文藝創作層出不窮,但不少作品的品質還有待提高。我們不缺優秀的歷史資源,不缺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制作過程中也不缺支持和投入,但是,一塊短板阻礙了經典之作的出現。
在一些歷史題材的電影裡,小到器物的形制、花紋,大到建筑、街景和儀仗場面,都盡量趨近“歷史原貌”,為此甚至要調動學術考証的最新成果。然而,與細致嚴謹的器物考証、不惜工本的場景還原相比,歷史事件的文化意義、歷史人物秉持的思想觀念和信仰追求,卻往往被含糊敷衍過去,那些理應體現人物思想、文化理念的關鍵性情節處理得令人不知所雲,以至謬誤荒唐。精神、思想和文化理念是歷史題材作品的“意義”內核,以上這種“重物不重心”、重形式輕內容的處理讓內核形同虛設。觀眾無緣知道人物思想之復雜、歷史精神之可貴、文化價值之豐富,無法親近這些精神性的內核,便無法與歷史平等對話,更無法從中汲取有益的精神營養。可以說,“意義”的缺席,隔斷了很多歷史題材作品通往經典的道路。
“意義”缺席帶來的遺珠之憾並不鮮見,讓我們從兩個例子說起。
一個例子是一部呈現孔子生平的電影關於顏回之死的情節設計。顏回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不幸英年早逝。現存史料沒有對顏回死因的可靠記載,所以對於顏回這個重要人物的死,文藝創作是可以而且應當發揮想象力的。該影片對顏回之死的想象是:這位孔子最忠心的追隨者為了保護老師的藏書,在冰河裡一次又一次地打撈逸散的經卷,直至耗盡了最后的氣力,凍死在老師面前。作為觀者,我好奇的是:那些顏回拿命換來的書到底如何寶貴,能給現代人瞧一瞧嗎?遺憾的是,影片始終沒有透露那些書上都寫了什麼,仿佛裡面是某種秘不示人的江湖口訣。
無獨有偶,在一部描寫晚清民主革命的歷史題材電影中,孫中山以及他所傳達的“民主”理念也被推進了“密室”,遙見影影綽綽,未聞隻言片語。觀眾隻知道正在召開一次決定民族命運前途的重大會議,但沒有人知道他們講了什麼,更不知道他們所講的跟當時的現實生活有何關聯。在這部作品中,孫中山的革命事業只是一個傳奇的、模糊的、甚至神秘的背景。
不論是孔門師徒的經歷,還是一場密室裡的會議,都指向著一些在歷史上具有重大價值的思想理念。但在這些作品中,不論是古代的“仁義”還是現代的“民主”,都沒有在作品情節主線中表現出來,像是被封閉到了一個個箱子裡,讓觀者感覺十分模糊、遙遠。箱子裡的寶貝是什麼樣子,觀者無法體認,因而很難被打動。對於宏大的精神理念,如果創作者沒有“接地氣”的理解和具體的細節呈現,隻泛泛地用“讓天下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敷衍了事,那麼,那些理念在藝術中就是無趣的,也是無力的,最終將觀眾隔在了門外。
陳寅恪曾就思想史寫作提出一個心得,“所謂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與立說之古人,處於同一境界”。這也適用於歷史題材藝術創作。如果創作者在思想上不能與古人“同一境界”,就難以理解歷史人物的行為,發現不了那些有價值的細節,甚至做出謬誤的揣度。
讓我們試著“神游冥想”一番:如果孔夫子的書籍真的面臨損毀的危險,作為夫子最為得意的學生,顏回是否會以命相搏?若我們對儒家思想稍有了解,就能斷言:如果這種情況出現了,顏回絕不會跳到冰河裡撈書,以至把自己的性命搭進去。這個論斷的依據不在文獻考據和文物考古,而在人所共知的經典著作。《論語》中記載了一段動人的對話。孔門師徒曾在周游列國途中遇險,一度走散。后來相見時,孔子對顏回說,我以為再也見不到你了。顏回說,老師在,我怎麼能死呢?顏回其實很珍惜自己的生命,九死一生之際,他都要堅持活下去。人是最寶貴的,孔子說過“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他把顏回當做儒家理想的傳薪托命之人,不吝提點勉勵。顏回當然懂得老師的心意,珍惜自己的生命,不是怕死,而是要傳承儒門的志業。這些情節難道不比“舍身救書”更加動人嗎?對於儒家思想觀念的理解,決定著關鍵性細節的展開——究竟是為了傳承志業而選擇生,還是為了保護藏書去選擇死?顏回選擇了前者,而今天的創作者卻設計了后者。關鍵性的細節決定著作品的高低,更影響著受眾對歷史文化、人物、事件的理解。
正視歷史中的思想、精神與文化,對其精髓進行深入的理解辨析和創造性的藝術表現,讓今天的觀眾與之對話和碰撞
歷史題材文藝作品能不能讓當代人獲得觸動和教益,不僅取決於創作者掌握了多少歷史知識,更要看他們在多大程度上關懷當代社會的現實狀況、當代人的信念與追求。因為人類社會的問題是相通的,思想也是相通的。尊重歷史,表現歷史,不是要匍匐在歷史的腳下,而是要讓當代人從歷史的教益中汲取解決現實問題的思想,找到前行的方向與動力。因此,對歷史的回望不能“重物不重心”、重形式輕內容,而是應該正視歷史中的思想、精神與文化,對其精髓進行深入的理解辨析和創造性的藝術表現,讓今天的觀眾與之對話和碰撞。
有的作品已經為我們提供了正面的探索。在一部反映近代武林往事的影片中,創作者設計了一個高手過招的場景:沒有激烈的打斗,雙方以一塊鬆軟的糕點為道具展開緊張的較量。你來我往當中,勝負已決。旁觀者尚未見出高下,勝者已主動表達謙讓了。這段情節例示了中國傳統思想觀念中的“和”——不回避競爭和較量,卻講究文明和謙恭,著眼長遠,點到為止。這個故事情節或許是虛構的,卻不礙其思想上的真實和藝術上的感染力。總結其經驗,除了創作者對“和”的觀念有較深刻的理解之外,還得益於該觀念的內涵比較具體和明確。相對於那些涵義復雜的“仁義”或“民主”等觀念,“和”比較容易跟當代中國人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也比較容易用情節來呈現。接通歷史的“意義”,不妨從這類內涵比較明確的觀念開始。
歷史是文藝創作取之不竭的資源寶庫,摒棄“意義”的創作是對寶貴資源的辜負。接通“意義”,讓“意義”回歸到歷史題材創作中來,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有賴於那些傳承了幾千年的仁、義、禮、智、信等觀念在現代社會的真正回歸,更有賴於把觀念和價值觀落實到細節的能力。這顯然不是僅僅依靠編劇、導演就能扭轉的局面。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提到的歷史題材作品,不論思想理解到位與否,至少都已傳達出創作者對歷史人物和思想觀念的敬意。這種敬意,正是“意義”回歸的第一步。
作者簡介
孫燾,中國戲曲學院國際文化交流系講師,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中心研究員,研究方向為中國美學、美學與當代文化。
《 人民日報 》( 2014年06月03日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