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產業轉移,關鍵在“升級”

盤和林

2014年05月26日03:5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對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認識“要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后,“產業轉移”作為戰略實施的關鍵環節,受到社會各界高度關注。

近日,北京宣布,300家原定於今年底退出的污染企業,將提前到10月底告別北京。贊賞北京的迅速行動之時,不少人也擔心,這些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三高一低”企業如果轉移到河北等地,會讓當地本已脆弱的生態環境雪上加霜。“北京不要的低端污染產業,我們也不能要”,類似呼聲不絕於耳。

想當初,很多二、三線城市“撿到籃裡都是菜”,隻要能帶來產值的項目,幾乎是來者不拒。如今,環渤海城市卻開始在爭奪首都產業轉移項目過程中“挑肥揀瘦”,這既是迫於當地環境形勢的客觀壓力,更反映出對“發展質量”的認識,應該說是可喜的變化。不過,這樣的聲音,卻也反映出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中西部地區,二、三線城市的普遍糾結:一方面需要通過承接搬遷企業刺激當地經濟騰飛,另一方面又必須著眼長遠,在環保上更為審慎。

這樣的糾結,該怎樣紓解?答案無他,隻能是在產業承接的過程中努力實現產業升級。

仍以京津冀產業轉移為例,正是看到了產業遷入地對搬遷企業的顧慮,北京對產業轉移的態度十分明確。北京市有關領導表示,“所有北京市調整退出的污染企業,絕不能帶著污染遷到外地”,涉及搬遷的企業將在產業升級、產品結構調整的基礎上與周邊城市進行合作和對接。

“產業升級”,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不可能一蹴而就。發達國家也好,發達地區也罷,產業演變都經歷了數十年甚至上百年時間。如果發個指令就可以完成,很多企業也就用不著轉移了。“在產業承接的過程中實現產業升級”,一個重要的方面,是指中西部,二、三線城市結合本地資源稟賦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產業承接模式。

不久前,河北邯鄲承接的北京首家外遷的央企子公司——北京凌雲建材化工有限公司,就是這方面較為成功的樣本。邯鄲是鋼鐵冶金行業聚集地,也是二氧化碳排放集中區域。凌雲公司則以二氧化碳作為原料,可以大量利用冶金企業生產中的廢氣和余熱。承接這樣的企業,可以助力當地在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打造循環經濟,無論於環境保護還是經濟發展,都是利好因素。

同時還要看到,並非所有的產業轉移都是“淘汰落后產能”。如今北京等一線城市,寫字樓租金高企,生活成本居高不下,一些創業型公司面臨較重的生存壓力,有向周邊城市轉移的意願。另一方面,一些科研機構需要尋找科技成果孵化和產業基地,也為周邊地區提供了產業升級的契機。去年以來,北京中關村分別向曹妃甸和秦皇島轉移了若干家高新技術企業,正是這方面的典型案例。如果當地充分發揮后發優勢,完全可以大大縮短產業自然演變過程,加速本地新型工業化推進。

值得注意的是,沒有一支可觀的創新型人才隊伍作支撐,要實現產業吐故納新、更新換代甚至獨領風騷,也是不可能的。承接產業轉移時,一定要千方百計以各種優惠政策吸納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落戶。在某種程度上講,這是比項目和產業更為寶貴的財富。

總之,產業轉移不是廠房、生產線簡單的“空間轉移”,在這一過程中增強自覺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讓轉移成為調整結構、轉型升級的契機,實現轉入地與轉出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兩個“雙贏”。

《 人民日報 》( 2014年05月26日 05 版)

分享到:
(責編:曹昆、文鬆輝)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