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體壇觀瀾:聯賽與國家隊為何難以良性互動

薛 原

2014年05月09日09:0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國際足聯近日公布了最新一期國家隊排名,中國男足列世界第九十六位、亞洲第十一位。國足排名徘徊在百名左右,已是多年來的常態。

  另一項世界俱樂部排名中,廣州恆大位居第三十八位,雖然比上次統計略有下滑,但仍是亞洲“老大”。恆大的閃光表現,和國家隊的低迷狀態反差強烈。一支俱樂部可以通過大手筆投入實現從弱到強的跨越式發展,而國家隊隻能一步一個台階去扎穩根基。以成功的商業運作享譽全球的英超和英格蘭隊之間也存在看似相近的問題。近年來,英超未能為英格蘭培養出更多優秀的本土球員,其中部分原因,在於老板更願意花費巨資買來全世界的頂級球員,以在短時間內博取更高商業價值。此種現象,也從深層次揭示著足球規律和市場規律的不盡吻合之處。

  但是,國家隊和聯賽之間,畢竟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正相關聯系。審視中國足球的發展軌跡,就會看到更多疑問。比如,沖入2002年世界杯的那撥國足,在青少年時期恰恰成長於傳統的訓練體系之中。而聯賽推行20年來,傳統的專業隊模式已難維系,但也沒有搭建起更為合理健康的人才階梯,以致“一代不如一代”,讓人追問為何聯賽不能涌現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類似的情形也存在於男籃之中。新一屆國家男籃集訓已有月余,在主教練宮魯鳴看來,現在的球員身體條件要比當年好了不少,但關鍵的問題是“缺練”。所以,國家隊當下的主要任務,是苦練基本功和體能。而這些內容,本該在俱樂部層面和青少年時期就打好基礎。現在補課,無非說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這幾年男籃在國際賽場上的滑墜,正說明這一問題。

  一方面,宮魯鳴認為國家隊的強大要依托於聯賽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必須正視俱樂部訓練水准堪憂的現實。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還需要細究緣由。

  體工隊時期,人們常感慨球員是“要我練”而非“我要練”,改制為聯賽后依然未能促進這種轉化,其原因卻有所不同。以往更多是由於過於封閉和單一的成長模式造成的心理倦怠,現在則是因為聯賽未能營造出充分競爭的球員市場。俱樂部的急功近利,同樣令人搖頭。

  但是,如果這些問題僅歸咎於聯賽,則是將思路導向另一歧途。聯賽向上為國家隊提供精英,向下帶動起大眾觀賞和參與的熱情,隻有將聯賽看做整體系統中的重要一環,才能從更廣層面去推進變革。而俱樂部急功近利,忽視培養體系等痼疾,又與聯賽自身的結構設計、產權歸屬模糊等問題相關聯。如果說英超的隱憂在於過度商業化,那麼中國足球和籃球聯賽的問題,更多是因為在專業隊體系和市場體系之間走得不倫不類,這樣的“雙軌制”沒能克服各自的弱點,扭曲的結果最終也傳導給國家隊,彼此難以良性互動。

  足球和籃球聯賽已有20年,改革已到了必須以全局眼光去考慮頂層設計的階段。讓真正的項目規律和市場規律各得其所,無疑是改革主導者的嚴峻考題。


  《 人民日報 》( 2014年05月09日 15 版)

分享到:
(責編:王倩、文鬆輝)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