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羊城晚報聯合金羊網展開問卷調查,611名網友參與了調查。70%的網民表示今年過年將會回家,但57%的網民則表示,春節如果回家,最害怕賺錢太少不夠用。那回家到底要花多少錢?近八成的網民表示,自己過年回家的花費已經超過了自己一個月以上的收入。
38%網民:回家的誘惑在於見到父母
回家對於在外漂泊的游子來說充滿了“誘惑”。38%的網民表示,回家最期待的是見到父母,這也是“春節回家,你最期待的事情”這個選項中得票最高的一項,這也反映了在外漂泊的游子急於返回家鄉的迫切心情。另有32%的網民表示過年隻想在家裡宅著休息。
28%網民:回家成本太高
而選擇不回家的網民們給出的原因既包括令人心碎的加班(得票率8%),也有近年來被炒熱的“怕被催相親結婚”(得票率4%)等。但有25%的網民表示,主要是回家成本太高,8%的網民選擇接父母來過年。
59%網民:春節花費在2000元-10000元之間
回家成本太高,57%的網民最怕賺錢太少不夠用。那回家一趟,到底得花多少錢呢?參與調查的網民中,表示花費在2000元以下的僅有25%,花費在2000元-10000元之間的佔主流,得票率有59%,更有17%的網民表示回家一趟將損失“銀兩”在10000元以上。[詳細]
那過年回家的錢到底花在哪裡呢?綜合網民的選項和留言發現,包含了來回交通費用、春節給親友的壓歲錢,還有給自己購置衣物和朋友間聚會的花費。79%的網民表示,春節回家的預算已經超過了自己一個月以上的收入,其中更有15%的網民表示“回家一次,損耗半年”。
5000元雙飛好“肉痛”
時間就是金錢,這句話並不陌生,但卻讓在廣州工作了兩年的小暖有了切身的體會。她剛剛托朋友預訂了廣州到吉林某市的火車票,“晚上開出,要到第三天中午才到,30多個小時”。為什麼要選擇火車出行呢?“機票太貴了”,小暖說,即使提前一個月就上網預訂,但是2000多元的機票還是讓她望而生畏,“來回就是5000多元,一個月的工資都不夠”。最終,小暖選擇火車臥鋪,“坐火車差不多能省下4000多塊,正好用來添置點年貨帶回去”。[詳細]
走親戚就得預5000元
“你說到底是請我爸媽過來好呢,還是我回家一趟比較劃算?”白領小陳說,這幾乎成為最近他和朋友間討論得最多的話題。去年,因為工作的關系,小陳在廣州度過了一個人的除夕。今年春節,好不容易和老板請了假,但是列出了回家的預算之后,他卻開始猶豫。“我家在長三角,交通方便,時間也充裕,但關鍵是兩年才回家一次,人情應酬就少不了”,小陳表示,過重的“人情債”讓他開始考慮,“該不該把爸媽接過來或者干脆一起去旅游呢?”[詳細]
年終獎還不夠發紅包
東莞一家廣告公司工作的劉元今年將踏上工作后第一次回家路。剛領到年終獎的她粗略一算,不僅獎金全部“充公”還要搭上小半個月的工資。劉元說,除了對爺爺奶奶孝敬外,還要給出國的堂弟、上小學的表妹和剛出生的侄子侄女每人“意思”一下。劉元算了筆賬,就算最少給200元,也得好幾千元。她抱怨道:“如果每年過年回家都有這樣的壓力,也太辛苦了。”[詳細]
理由一:購票難、乘車難、出行難 “恐歸族”害怕回家路
春節臨近,鐵路春運已經逐漸進入售票高峰,購票難再次成為了最讓大家頭疼的事兒,搶票大戰也越演越烈。購票難可怕、乘車難也可怕,每年過年火車、汽車上的人山人海也讓人受不了,有的人路程遠,需要坐一天的車才到家,真的是很累。購票難、乘車難、出行難讓“恐歸族”害怕了回家路。
網民支招:小時候喜歡過年,因為有新衣服、糖果、餃子、鞭炮、壓歲錢……長大了的我們卻開始害怕過年,回家路也成了“恐慌途”,各種艱辛難以訴說。今年就讓我們拋開雜念,排除萬難,讓本該幸福快樂的假期沒有“恐懼”。[詳細]
理由二:結婚、生子、找工作 三座大山翻不過
“30多歲了還不結婚,你想干啥?”每年回家,要是家人和親友這樣問,剩男剩女該如何應對?採訪中,被逼問何時結婚﹔何時生小孩﹔找了什麼工作﹔收入如何等涉及“隱私”的問題,也成為異鄉人恐懼回家的第二大理由,有五成以上受訪者表示有過被問過上述問題。
網民支招:結婚、生子、找工作,這是為人父母最為關心孩子的幾個問題,有時過度關心會讓孩子壓力倍增。此時,“恐歸族”們應該做好父母溝通工作,安撫好父母。與此同時,也該認真思考一下具體原因,盡量想辦法彌補,讓父母真正放心。[詳細]
原因三:走親訪友一天趕兩三個場 比上班還累
被掏空錢包會心痛,被追問隱私會破壞好心情,即便沒有這些顧慮,有的“恐歸族”還是恐歸,理由是回家太累。採訪中,選擇這一理由的人也超過了1成。春節期間,不是親戚朋友來串門,就是老同學相約聚會喝酒,“有時一天要趕兩三個場,真的累。”
網民支招:如果覺得在家應酬太多,得不到休息,不如帶上家人找個安靜的地方,靜心休息,如果經濟條件允許,可選擇較遠的地方旅游。[詳細]
回家過年勿讓消費擠壓親情互動
回家,原本隻關乎情感意願,不關乎經濟能力。然而,在經濟因素不斷嵌入社會生活的當下,回家,不僅是一種情感性的社會活動,還是一個消費性的經濟活動。正如北京大學佟新教授所言,在市場經濟中人們逐漸失去了情感表達的能力,因為所有的手段都是物化的、商品化的。金錢成為人們表達情感最為重要的方式之一,關系的遠近,情感的親疏,都可以通過差異化的消費來呈現。當人們習慣用財富來衡量一段生活的好壞並樂於在文化上建構這樣的評價體系,春節消費的水漲船高很難說不是一種必然。[詳細]
放下面子和攀比,讓春節回歸溫情
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視的傳統佳節,兒時的春節,簡單而幸福。而今,物質生活生活好了,父輩們在家盼著在外打拼的孩子回家,可孩子們卻恐懼回家,因為壓力太大。過去家家戶戶條件都相當,沒什麼可比﹔如今,大家生活越來越好,拉開了差距,有了可比之處。在面子觀念和攀比心理作用下,異鄉人回家頓時壓力倍增,紅包、拜年、團年飯這類蘊含溫情、親情的春節關鍵詞,變了味,一切向“錢”看齊。馬上又要過年了,大家是不是可以放下“面子”、“攀比”,讓春節回歸到她應有的純朴上。[詳細]
從“物質年”到“情感年”是一種進步
其實,消除過年綜合征就需要消除物質心理,子女回家過年關鍵在於情感交流,不在於物質多少。而父母更應意識到,對孩子也不應有工作、房子、男女朋友等的要求,這些何嘗不是父母太物質化的表現?物質年到情感年是一種進步,當你在為禮物犯愁時,不妨想想父母到底需要啥。而當父母覺得孩子沒對象、沒好工作時,不妨就去城裡過個年,看看孩子的生活到底是啥樣。這樣雙方互相換位思考一下,或許一些不必要的想法就會減少很多,沒有了相對物化的束縛,親情才有可能被激發,節日的團圓本義才會回歸。[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