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报:“专特供”借酒还魂应一查到底

丰收

2020年08月24日08:18  来源:北京青年报
 
原标题:“专特供”借酒还魂应一查到底

一瓶2015年的专供名酒售价115000元,而且多家网络平台上有卖家经营“专特供”名酒。据新华社报道,早在2013年,国家多部门就对“利用互联网销售滥用‘特供’‘专供’等标识商品”进行了集中清理整顿,并明确发文“严禁中央和国家机关使用‘特供’‘专供’等标识”。这些“专特供”名酒“八成是假货”“九成为送礼”“十分不靠谱”。

2011年到2013年,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有关方面持续开展清理整顿部分商品滥用“特供”“专供”标识专项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此后几年,“专特供”产品基本消失。如今“专特供”名酒死灰复燃,通过网络交易等更为隐蔽的方式进行销售。显然,只有及时采取有效治理措施,才能防止“专特供”烟、茶等产品跟风再现。

这类“专特供”名酒再次出现,主要原因还是特权思想在作祟,有人以为拿这种产品送礼更能体现诚意,有人以为消费这种产品就能体现身份和面子。实际上这类名酒八成是假货的曝光,对送礼者和收礼者都泼了一盆冷水,使其感受不到诚意和面子,相反会感觉上当受骗,“专特供”名酒有望因舆论监督遇冷。

但是,不能只靠舆论对“专特供”名酒说不,而是应该对这类产品的生产、销售、购买、消费等环节进行深入调查、严厉惩治。比如“八成是假货”就意味着生产者、销售者涉嫌违反《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再比如,“九成为送礼”意味着部分送礼者有行贿嫌疑,部分收礼者涉嫌受贿,可能触犯党纪国法。

对所有涉嫌违法者都应该依法查处,查处“专特供”名酒的入手点是网络销售平台。从新华社这次调查看,既有电商拍卖平台通过假拍卖逃避责任销售产品,又有二手交易平台通过暗语变相销售。相关平台都没有起到审核作用,应当依法追究其责任。更重要的是,谁在销售、谁在购买“专特供”名酒,通过网络平台都能查出来。

只有顺着媒体线索一查到底,才有希望彻底铲除“专特供”名酒。虽然一些电商拍卖平台利用《拍卖法》规定搞假拍卖以逃避责任,但涉嫌虚假宣传违反了《广告法》;销售或者提供法律、行政法规禁止交易的商品,违反了《电子商务法》等法律规定。别看拍卖平台可以逃避责任,但在其他环节涉嫌违规,依然可以依法查处使其不敢充当“专特供”帮凶。

除了从供给端依法查处外,还应该从需求端查处。谁在购买“专特供”名酒,又送给了谁,也应尽量一查到底。虽说近些年从上到下都在旗帜鲜明地反对特权思想,但从“专特供”死灰复燃和某些腐败案来看,铲除特权思想还要下大决心,其中关键要对公权力进行有效监督制约。

“专特供”名酒再现网络也折射出当前酒类市场的经营较为混乱。“专特供”之所以偏偏附体酒类产品,主要原因是酒类市场从生产到销售环节,都存在不规范之处。所以,如果整治酒类市场之乱,“专特供”也会失去附体无法还魂。期待媒体报道之后,相关治理措施能够及时跟进。

(责编:段星宇、朱一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