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本报报道,近日,杭州留下某小区一位业主发布了一条寻猫启事,说自己养的一只猫丢了,愿意给提供线索的热心人10000元作为酬谢。几天以后,这只调皮的小猫被另一业主发现。失主表示感谢,提供线索的表示不客气,大家其乐融融,邻里关系迅速升温。可接下来,事情发展很快失控,失主倒是上门感谢了,却对酬金的事只字未提。提供线索的业主就较真了,于是,结局开始向着矛盾的方向发展。业主索要,失主拒绝,称已经给了别人,提供线索的业主又追着问转给谁了……昨天下午,猫主人也对本报记者阐述了她的不同看法。但不管怎么说,这件事引起的气氛终究有些不太对味。
原本是件邻里相助的好事,没想到弄到今天这样。我们看到,其实事情的双方在整个沟通交涉的过程中一直是有很多选择的,不同的选择可以组合成不同的可能。一种可能是事先不说要提供酬金,会不会仍然有人热心相帮?一种是许诺提供酬金但不兑现,提供线索的业主会作出何选择?是一笑而过,还是会较真?较真又是什么结果?
回答这些问题就会奇妙地发现,从来都不会只有一种可能,也不只有一种结果,可当选择一旦作出,它就呈现出一定的残酷性,就没有了后悔的可能。这正是很多家长里短、街头巷议的事吸引人围观的原因,它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它们有的其实非常小,可是仔细品味,又能发现沉重之处,它们往往一览无余却又耐人寻味。
世间百态,不就是普通人生活的本色吗?我们不仅能读到别人的故事,还能从这些故事里看到自己的影子。不得不说,这样的故事离我们其实并不远。比如广场上的噪音、养狗的问题、停车位的纠纷,比如楼上楼下的干扰、晾晒风波,我们每个人都曾经碰到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理方式,有些处理得好,邻里之间和睦相处,有些则处得水火不容,有些来往密切,有些则老死不相往来。
一万元酬金该不该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大家也未必真想在这个事情上争个是非对错来,只是隐约觉得,有些事情应该做好却没能做好,有些道理应该不难明白,却偏偏有人视而不见。
其实,我们这个社会是有着一个非常完整齐全的行事逻辑和行事标准的,大家都是明白人,道理谁都懂。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有些明白的道理被丢在一边,有些应该做到的事没能做到,有些很简单的事却被人为地弄复杂了,有些不应该做的事反而做了,这难免让人有些挫败感。
我们不是法官,没有办法作是非判断,我们也不想去苛责什么,只是希望大家都当一个建设者、维护者、保护者,而不是去做破坏者。要知道,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最可怕的是采取一种听之任之,放任自流,甚至故意为之、故意纵容的行为方式。那就不是不为了,而是对自己太放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