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

蒲实

2019年08月23日14:16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了多次严重的洪涝、干旱、地震、滑坡、泥石流、台风等自然灾害。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自然灾害防治,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制定了行之有效的防灾减灾救灾方针政策,并实现了“两个转变”,即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由建国之初的救灾为主转变为防灾减灾救灾相结合,政府职能从优先于经济目标转变为优先于社会目标。目前,我国防灾减灾救灾成效举世公认。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自然灾害防治,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从四川芦山地震时发出的“灾情就是命令”指示,到云南鲁甸地震要求“把救人放在第一位”;从政治局集体学习强调“牢固树立切实落实安全发展理念”,到河北唐山考察时强调“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习近平总书记作的每一次重要指示,都是我们党对灾害防治工作的重大升华。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再次专题研究了提高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问题,并作出“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关系国计民生”“要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等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将自然灾害防治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为新时代加强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提供了遵循。我们必须认真领会、系统学习、融会贯通,并将其贯穿到具体工作实践中,加快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

加快构建应急管理联动协同体制。在应急管理中,首先要树立系统思维,注重从多维度加强渠道建设,打通信息结点,整合应急资源,推动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网络化联动框架。政府间应急管理责任体系建设要始终坚持属地为主、分级负责、中央支撑的原则,强化地方权责体系同时落实中央政府应急管理责任。其中,地方政府处于应急联动主体框架的核心位置,要承担风险管理、应急准备、灾后恢复等重要责任。应抓住地方政府应急管理机构改革机遇,提升其组织权威,以制度化手段确保地方应急管理机构拥有稳定、有效的协调能力,补强应急管理人员、技术及资源短板。中央政府则承担区域性及由于地方能力短缺而难以承担的应急管理事务。要进一步厘清灾害危机条件下的行政规则,通过风险预测、数据管理、信息分析、专家咨询、动态模拟、预警演示等手段,及时吸纳不同的应急关联部门进入制度文本,进一步落实做细应急管理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政府协作分工体系。

加快健全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法律法规。日本、美国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均制定了灾害管理综合性法律。其中,日本《灾害对策基本法》已成为体系完整、行之有效的防灾减灾综合基本国法,为日本加强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法律遵循。借鉴国外综合立法经验,我国应加快完善兼具基础性和综合性的灾害应对法律法规,加快整合各类防灾减灾救灾专门性法律法规资源,进一步提高依法防灾减灾救灾的协同共治效能。要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立法的主动性,加快出台防灾减灾救灾的“地方化”综合型立法,构建完备的多层次综合型防灾减灾救灾法律法规体系。根据综合立法对单一立法进行修改,及时把近年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经验上升为法律法规。

加快完善城市安全、自然灾害及次生灾害风险评估体系。针对日益严峻的城市风险,纽约、东京等国际化大都市以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为基础,将风险管理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各环节,从而解决了城市公共安全领域的基础性、源头性、根本性问题,有效实现了关口前移和标本兼治。借鉴国际经验和做法,我国应适时将风险评估上升为法规,颁布风险评估配套文件,规范评估事项、主体、指标等具体内容,形成完整的制度框架。以城市为单位全面梳理、科学分析公共安全的薄弱环节和高风险领域,综合考虑风险承受能力和应对能力,有效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各环节,要充分考虑防范自然灾害设施的同步规划、建设和管理。建立决策职能与评估职能分离制度,确保评估的独立性、客观性。加大评估的开放性,引导公众和专业机构提供评估服务,提高专业评估公信力。

加快打造综合防灾减灾的科技创新体系。在减灾、备灾、应急响应和恢复重建的全流程中,要充分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共同推进灾害监测预警、灾情快速获取和传输、灾害损失评估、空间技术减灾应用、先进救灾技术装备研发和灾后需求精准评估等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大力支持减灾科技创新发展,加强灾害风险科学的多学科交叉性研究,支持减灾技术开发,鼓励科技界参与防灾减灾,加快科技减灾示范工程建设,加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减灾科技研发的投入,以及对科技减灾制度创新和国际合作的支持,推动减灾科技在自然、社会、经济、医学等各领域形成更多创新成果。与技术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大力开展应急管理和重点领域、重要环节的科技攻关、装备研制和应用示范,加快推动应急产业发展,变风险为效益,进而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责编:段星宇、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