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报:便民项目为何沦为“鸡肋工程”

 针未尖

2019年08月15日08:08  来源:北京青年报
 

新华社记者近日在河南西部一些乡镇走访时发现,一些公共自行车被投放到村里,成为当地政府便民惠民新举措。然而据村民介绍,现在家家户户都有电动车,农村出行往往距离远,骑自行车反而不方便。村里的公共自行车都为桩式设计,并不能随停随用,有时村民为了还车,还要专门把自行车骑到村口的站点。当地一名村干部说:“俺们都知道投放公共自行车是为了方便群众,可这东西实在不实用!”(8月14日《新华每日电讯》)

诚如新华社报道所说,这样的便民项目,难免沦为群众眼中中看不中用的“鸡肋工程”。实际上,便民项目沦为“鸡肋工程”的现象并不少见。比如,一些地方为方便群众办事,设置了宽敞明亮的便民服务中心,可实际服务却很少,群众用不到;一些乡镇为提高农民素质,轰轰烈烈地开办了农民夜校,却因为课程内容不对路,最终冷冷清清无人问津……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不仅浪费了行政和经济资源,还得不到老百姓的认同与叫好。

一些便民项目何以沦为“鸡肋工程”?这其中,有的便民项目是相关部门“好心办了坏事”。他们想为群众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却空有一腔热血,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缺乏充分调查研究,缺乏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而且急于让某些项目“闪亮登场”。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便民项目即便出于“好心”,最终也把事情“办坏”了,只发挥出事倍功半的效果,甚至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果。这种便民,并没有“便”到群众心坎上。

还有一些便民项目之所以沦为“鸡肋工程”,本就是相关部门只追求形式主义,热衷于玩“花架子”,对群众需求基本不管不顾的产物。在一些地方,相关部门缺乏体会民生冷暖、真正为民服务、满足民生所需的意识,汲汲于名利,汲汲于政绩,汲汲于上级认可,工作作风不实不真甚至于投机取巧,充满形式主义。在便民项目供给上,他们真正追求的是汇报材料中的漂亮数字,只满足于通过上级的检查考核,而不是真能便民惠民。

拿在农村投放公共自行车来说,它就是放错了地方的便民项目。便民项目沦为“鸡肋工程”,是某些部门不具责任担当、缺乏踏实作风、缺乏为民意识的体现,不但会浪费行政和经济资源,还会损害政府部门的形象。对此要加强监督处罚,如果监督太远太软、处罚力度不够,会有更多便民“鸡肋工程”“虚假工程”出现。各地基层相关部门在部署便民项目时,要多动脑筋、下真功夫,迈开双腿到田间地头了解民意、体察民情,抓住群众生活中的痛点难点问题“对症下药”,便民项目才会成为真正的惠民工程。

(责编:李仪泽(实习生)、仝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