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网融合——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的模式与路径【4】

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 潘永刚 周汉城 唐艳菊

2017年04月14日16:01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三、如何实施“两网融合”

1、生活垃圾的难点和重点

明确难点。生活垃圾产业链条,前端源头分类和后端加工利用(尤其是低值可回收物加工利用)的布局是二大难点。源头分类不到位,给后端加工利用造成困难;后端加工利用链条缺失,前端分类难以持续下去。实施两网融合,首先要研究这二大难点。

锁定重点。厨余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尤其是低值可回收物是减量化的重点。通过推进“两网融合”,提高可回收垃圾的回收量和厨余垃圾的资源化利用量,最大程度地减少垃圾清运量,减轻终端处理压力。

2、推动“两网融合”四大原则

统筹协调原则。加强各部门协同、建立联合推进机制,明确行业监督、属地管理、主体实施的各方责任,在网络布局规划、设施设备共享、分拣回收清运服务协作、激励机制、宣传活动等方面加强资源共享和统筹协作。

因地制宜原则。各地区根据资源回收与垃圾清运体系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当地的融合方式、运营模式先行先试,取得成熟经验后再逐步全面推广,切忌一刀切。

政策扶持和市场驱动。低值垃圾由政策驱动,高值垃圾由市场驱动。要建立针对低值可回收物和厨余垃圾的政策支撑保障体系,以此撬动市场力量,形成低值垃圾长效运作机制。

政策推动、市场运作、全民参与原则。政府在行业规划、行政措施、政策机制保障发挥推动和引导作用,企业根据政府规划进行产业化运营,垃圾是社会公共问题,全民参与垃圾分类。

3、“两网融合”要达到三个目的

通过资源回收网与垃圾清运网在各环节的融合运行,达到:第一,实现生活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减轻生活垃圾终端处理压力,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第二,通过整合环卫保洁和资源回收二大网络人力资源和场地设施、收编拾荒人员、完善资源回收网点和加工中心,形成完善的、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第三,通过两网融合,促进再生资源企业向环境服务转型升级。

4、政府、企业、公众三者权责定位

政府是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化的管理主体,其职责是立法、规划、推动与监管;企业是生活垃圾的运营主体,承担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清运、处理,建立生活垃圾全产业链条;居民(包括产生垃圾的各种单位)是生活垃圾的产生者,是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责任主体,其职责是按政府相关要求分类投放与监督政府和企业行为。

5、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主体

(1)完善三级管理架构。完善市、区、街道(社区)三级组织管理架构,市级层面抓立法、规划、统筹协调和建立政策支撑体系;区级层面依据市政府的规划和统筹,抓好组织实施和推动,负责管理工作;街道(乡镇)落实管理主体责任,负责将垃圾分类工作具体落实到社区和户,调动区内各方力量,充发挥居委会、社区、物业企业的作用,具体协调组织实施,推动垃圾分类有效落实。

(2)确定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主体。垃圾分类涉及千家万户,各地须明确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主体:城市居住区,实行物业管理的,街道和物业服务单位为分类管理责任主体;机关企事业单位,单位为分类管理责任主体;各类公共场所,经营管理单位为分类管理责任主体。

(3)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主体的责任。其责任包括: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日常管理制度,公告不同类别的生活垃圾的投放时间、投放地点、投放方式等;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指导、监督单位、个人做好源头减量和垃圾分类投放,对不符合分类投放要求的行为予以劝告、制止直至强制性约束;依据相关规定,结合生活垃圾产生量、投放模式,合理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并保持整洁美观。

6、“两网融合”运营主体

(1)培育运营主体。通过招投标或其他方式,选择再生资源行业管理规范、经营诚信的回收企业,或引进其他行业企业,作为本地承担“两网融合”的运营主体,对接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和有害垃圾的回收和资源化利用,打造资源回收网络和垃圾全产业链条。

(2)因地制宜采用运营模式。经过专家组实际调研并总结归纳,运营主体采用何种运营模式,可根据各地情况和企业自身条件因地制宜:

◆环卫回收一体化模式。该模式通常是政府购买服务,选择一家运营主体承担垃圾分类、环卫清运、路面保洁、资源回收加工、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为政府提供生活垃圾一揽子解决方案,是全方位的“两网融合”。如珠海惜福公司、启迪桑德公司在山东平度的模式。

◆再生资源企业跨界转型模式。由传统再生资源企业承担垃圾分类、网点布局、可回收垃圾的回收加工、厨余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实现传统再生资源企业向环境服务跨界转型。如贵阳高远公司、广州供销社、北京天天洁的模式。

◆环卫企业向后端延伸模式。由环卫企业介入垃圾分类、可回收垃圾回收、资源加工利用,其优势是,发挥环卫保洁人力和场地设施等资源优势,提高两网协同效率。如北京京环集团、杭州环卫集团的模式。

◆政府全面介入模式。政府主管部门全面介入分类、站场、网点设置、主体企业选择以及后端加工利用的布局,地方财政资金提供强力支撑。这种模式起效快,适合初期试点。如广州越秀区、上海松江区和苏州环卫处的模式。

◆分布式处理模式。前端实现干湿分类,中端利用环卫系统的垃圾压缩房和中转场,进行改造升级,就近、分散处理厨余垃圾和可回收垃圾,达到“一场两用”,变垃圾集中处理为分布式处理。其好处是运距短,物流和场地成本低,减少跑冒滴漏现象。如深圳英尓科技的做法。

◆单品种全产业链模式。建立单品种回收网络和专业化加工生产基地,打造专业化回收、加工、利用和终端产品制造全产业链。这种模式适合废纺、废玻璃、大件垃圾等低值可回收物。如广东恒锋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的模式。

(责编:董晓伟、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