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语,往往是一面镜子,能够映照出一个时代的各种面庞。就在近几天,《咬文嚼字》编辑部按照往年惯例,发布了“2015年十大流行语”,除了“获得感”“互联网+”“创客”等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的词汇外,“任性”“宝宝”“颜值”等网络流行语也相继上榜。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语言是生活的化身。”一个时代中,与人们最贴近的,无疑就是生活本身。从各类网购节催生的“剁手党”,到社交网络捧红的“网红”;从寓意天马行空、想象奇特的“脑洞大开”,到强调内在品质而非外在形式的“主要看气质”,网络上的流行语,无不源自每一个人的普通生活。也正是普通生活点滴色彩的汇聚,才在时代的画卷中,书写下多彩的中国。可以说,“流行语”折射的是时代浪潮下,生命个体的种种境遇,是最真实也是最具体的生活话语。
如果说,个体的生活是时代画卷上的缤纷色彩,那么,改革的落地、政策的出台无疑就是时代画卷的底色。无论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众多“创客”破土而出、茁壮成长,还是“互联网+”作为国家大战略催生了一大批新产品、新业态,正是时代浪潮的出现,才为我们提供了勇立潮头,甚至是扬帆出海的契机。改革的目标、民生的希望,国家的发展、个体的机遇也由此连接在一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为何“获得感”会成为大家追捧的热词。
当然,生活有多彩的一面,也有灰暗的角落。有些时候,艰辛和困难难免也偶尔会占据生活的部分,但不管怎样,它并非生活的全部,最多只能算是生活中的浪花。一些流行的用于,比如“然并卵”,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击中人们的泪点、触碰到柔软的内心,但它除了感叹工作的不易,除了哀怨生活的艰辛,事实上并不能为我们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反而只会成为人们精神的“负资产”。一言以蔽之,它们并不是,也不该成为主流话语。也正因此,我们才会看到,部分明显带着负面情绪、有意无意间会增大人们心理“阴影面积”的流行词汇,被排除在“2015年十大流行语”之外。这样的选择,也是对时代精神的负责和尊重。
“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当个体与国家紧密联系,当时代与命运相互激荡,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时代的精神能够沉淀下足够厚实的河床。而流行语,无疑就是其中的一个记录。在这里面,我们可以倾听到时代的心跳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