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网>>观点>>正文

观点1+1

“高校独董闪辞”能获“宽大处理”吗?

蒋萌

2015年12月23日15:57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高校独董闪辞”能获“宽大处理”吗?

背景:“高校独董”出现辞职潮。12月22日晚间,万科发布公告称,海闻请辞公司独立董事之职。同一天,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独立董事孙铮请辞。海闻的身份是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孙铮则是上海财经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商学院院长。而据媒体报道,最近一个月,共有270余位独立董事“闪辞”,这些独董很多来自高校。

京华时报发表李芗的观点:如果上市公司仍视独立董事为公关经理、高级顾问,而非制衡控股股东、保障中小股东利益的监督者,即使高官与高知退场,这个职位仍然会成为腐败的高危区域——出于利益考量,上市公司仍然会千方百计选择那些活跃在政商两界,拥有政府人脉又与企业相熟的人来任独立董事,仍然会通过这些人勾连政商关系,寻求特殊资源。眼下,由“高校独董”辞职潮而引发的独立董事制度质疑声再度响起,这一次,是制度变革的发端,还是下一轮独立董事辞职潮的铺垫?

华商报发表陈广江的观点:这些辞职的独董是否属于违规兼职、得到多少酬劳、酬劳是否应追缴、该受到什么处分等问题,既不能回避也不宜一刀切。对高校领导的兼职行为,相关部门有明确规定,对违规兼职的高校独董,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不能含糊,而合法兼职者的正当权益也应受到尊重和保护。如果默许高校独董一辞了之,难免有非法收入合法化的嫌疑。人们自然会追问:心里没鬼,为何要辞职?要真有问题,辞职也不能万事大吉。别小看了高校独董的能量,有些人貌似“花瓶”,其实在官商两界颇有人脉;同时,高校独董的门生遍布各行各业,是一笔巨大的稀缺资源,若不严格规范,很容易滋生腐败。

小蒋随想:本月初,教育部通报了3所部属高校4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的典型案件,其中就有高校领导违规到上市公司兼任独立董事的“反面教材”。面对教育部“杀鸡”,一帮教育界的“猢狲”赶紧请辞上市公司独董,就不难理解。说白了,这就是当事人纷纷避风头。辞去独董者后续会不会被有关部门请去“喝茶”需要拭目以待,但有关人员至少先表现出“不顶风违规”、“立刻收手”的姿态,为获得“宽大处理”留出余地。对于这种小算盘,明眼人一看便知。就此而言,仍有必要厘清当事人在脚踩高校行政与市场公司两条船的时候,到底有没有为利益集团代言、影响公共决策。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必要的处罚与对有关决策的补救不可或缺。至于上市公司独董这个已被异化的位子能否改邪归正,其实还有赖于对权力以及类权力的有效监督与约束。

“车震无罪、辅警被拘”背后的是与非

背景:近日,一段山东枣庄多名“特警”对两名“车震”男女粗暴执法的视频热传。21日,枣庄市公安局薛城区分局纪委回应称,视频中的“特警”系特巡警大队的辅警,纪委已对涉事的4名辅警立案,正调查处理。22日,薛城公安官方微博又发布通报称,4名辅警已被依法拘留,对负有领导责任和管理责任的特巡警大队大队长、教导员、副大队长依规依纪给予了纪律处分,对特巡警大队予以通报批评。

京华时报发表王云帆的观点:对民众来讲,不管是正式工还是临时工,警察与辅警都代表着警方的形象。辅警粗暴执法,同样是警方的污点。辅警并非执法主体,也无执法权,只能在警察的带领下完成一些辅助性工作。根据警方的通报,涉事的4名辅警已被拘留。问题在于:这4名辅警当时是否正在单独执法?如是,则表明枣庄市公安局薛城区分局在辅警的使用上已然失控,这样的执法环境着实堪忧。如不是,这些辅警所“协助”的正式警察又是谁?面对辅警粗暴执法,当事警察有没有干预或是阻止?警方纪委的通报光说辅警已被调查,却没有对这些合理怀疑释疑,如何让围观网民相信这就是全部真相?有人认为,“车震”伤风败俗,应依《治安管理处罚法》追究之。但正如我们所知,汽车是个相对密闭的空间。“车震”男女将车辆停在僻静处,正是为了避开公共场所。未涉公共利益的“车震”属于典型的隐私权,警方无权执法,更无权拍摄视频并传播。涉案的4名辅警虽已被拘留,但拘留并不是全部法律责任之所在,究责才刚刚开始。让更多人透过此案知晓了围观他人隐私的法律后果,可能是这4名辅警的另类“贡献”。

小蒋随想:这段视频是由辅警用手机私自拍摄并发布到微信群,进而扩散。这种行为与其说是在“执法”,倒不如说是成心猎奇与生事。当事男女在僻静处“车震”是否有伤风化,可能见仁见智;但《治安管理处罚法》明确规定,公安机关在办理治安案件时,对涉及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应当予以保密。这里所说的“个人隐私”,是指公民个人不愿意公开的、与其人身权密切相关的、隐秘的事件或者事实。这对男女在僻静处于车内“行事”,隐秘性已是明白着。作为辅警,在上岗前有没有接受必要的法律教育与培训?难道不知道辅助执法必先守法?在“执法临时工”总是闹事的背后,其实是各地的在编警力普遍不足。为了解决“用人荒”,许多地方大量招用协警,一些地方的协警与民警比例近乎持平。与此同时,警方对协警的管理与监督却未必能跟上,反倒是有意无意地派协警去干一些“脏活”,甚至是充当“炮灰”。在这样的背景下,某些协警的素质与对法律的认识可想而知。“车震”终归不是“犯罪”,而辅警涉嫌粗暴执法、泄露当事人隐私,公安机关负有管理失职却是没跑。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客观、理性公正。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