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网>>观点>>正文

观点1+1

“考研复试改分”揭了高教低质凑数的短

蒋萌

2015年12月22日16:05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考研复试改分”揭了高教低质凑数的短

背景:近日,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方流芳在微博称,该校中欧法学院2014年研究生招生复试中,两名考生复试总分未超过60分,按学校规定不可录取,但经私下更改复试笔试考分而被录。记者调查发现,两名考生的复试笔试答题纸进行过修改,在每道题分数未变的情况下,总分栏上均被阅卷教师拔高了15分。

新京报发表陈小二的观点:研究生复试阶段属于学校自主招生,但也并不意味着学校想给哪个学生打多少分就打多少分,想给谁改分,就能随意在卷子上涂改。对于考研复试阶段的复核改分,教育部门有着严格的程序设置,岂容僭越?对此次改分事件,阅卷老师认为,“给两名学生加分不涉及他人利益”。即便不涉及他人利益,此事却令我们看到,原来在考研复试过程中,居然能出现随意改分的奇葩事。设想一下,若不是方流芳教授出于义愤将此事曝光,这样见不得人的“潜规则”,还不知道被蒙在鼓里多久?而放眼全国,到底又有多少学校在考研复试中存在这样随意改分的现象,这也是“细思恐极”。相对而言,研究生复试成绩复核,学校的主观性因素较大,但之前媒体、公众对此关注度不够。每所高校的研究生复试成绩到底如何复核,既缺乏程序透明,也缺乏公众监督。也正因此,难免令研究生复试复核成为阳光照不到的角落,既给暗箱操作带来便利,也易引发舆论质疑,并最终伤害公平、正义。

华商报发表陈广江的观点:这次改分事件有没有利益交换有待调查,倒是阅卷老师“当年有多的名额,招不满可惜了”的这句话值得深究。招不满名额,就意味着相关经费和科研项目的缩减,甚至硕士点难保,所以高校总是想方设法用满名额,能调剂的就调剂,能破格的就破格,实在不行就只能改分了。近些年,研究生报名人数和毕业生质量连年下降,高校招生计划却在不断增长,加之学生报考学校扎堆现象突出等因素,招生计划未完成的现象比比皆是。鉴于此,今年4月,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明确要求,坚决限制就业压力大、社会需求不足的学科和专业的招生规模,并改进和完善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无论是权力寻租还是生源危机,这次“考研改分”都是我国研究生教育领域乱象的一个缩影,改革亟待提速。但不管什么目的和原因,改分不可饶恕,必须严惩。

小蒋随想:阅卷老师称“给两名学生加分不涉及他人利益”,是否意味着这次复试属于“等额选拔”?如果无论考生在复试中的成绩是多少,最终都会被录取,这样的考试岂不成了“脱裤子放屁”?既然设置了“最低录取分数线”,就应该严格执行。或许,高校会说“分数不是万能的”,但至少得给出“破格”录取这两名不及格考生的正当理由,而不是拿“当年有多的名额,招不满可惜了”来辩解,这只能暴露出低劣的“凑数”。研究生入门把关愈发“随性”,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研究生教育的低质化。一些导师根本无暇指导那么多学生,但为了“壮大队伍”拿课题费,硬要“招够”人头。许多研究生直到毕业也不知道自己“研究”了什么,这种“混”无疑也要拜学校与导师的“教”所赐。

车改补贴“公务员皆有”是类福利吗?

背景:据中央车改办提供的消息,全国车改正在分层级、分步骤稳步推进。目前,已有过半数的省级政府公布了车改方案,在最后的改革时限“关门”前,估计会有更多的地方跟进。从各地公布的方案以及实际运行的情况看,取消实物公车代之以按职级发放公务交通补贴,是这次车改方案采取的普遍方式。

新京报发表江南一木的观点:其实,公车不应该是全体公务员“人见人有”的一种福利,而是公务员履职履责的一个辅助工具。因此,公车补贴不应该也不可能“一刀切”。由于各自的职责与运行方式不尽相同,中央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中央部门之间、地方政府之间的“忙”“闲”状况差距甚远,对公车的需求很难用130%或150%去量化;“处长”的公车需求量未必会比“司长”少、也未必一定比“科长”多。即使同一个部门,其内部公车的需求量也不可能“一把尺子量到底”。公车补贴“多不退少不补”,这个方式的“最脆弱”处就在于“漠视”了地区、岗位的差异性和现实的多样性,从多地试运行情况看也已给各级政府的运行徒增了一些新的困扰。实际上,一些国家或地区通过集中购买企业服务与机关或公务员手中少量“公车券”并存的运营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借鉴。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无不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要鼓励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试点,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

小蒋随想:对于“车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基层公务员以前就没有公车坐,忽然有了几百元“车补”,感觉或许更像“涨薪”。以前有公车坐的地方领导,虽然每月可以拿最高近两千元的“车补”,但专车与专职司机没有了,“感觉”差多了。而在一些群众看来,自己出行从来都是“自给自足”,对干部拿“车补”,难免有微词。可以肯定的是,一些想法上的分歧,难以达成一致。目前,让干部既没有公车坐,也不拿“车补”,在体制内搞不定。只能说,车改之后各地的“车务成本”整体下降,能节省一部分财政开支,是一种“次优”选择。基于此,更值得关注的其实是,各地的车改方案能否有效落实,会不会出现既拿“车补”、又变相保留领导专车的情况。此外,某些领导会否找权属单位“借车”?上述忧虑并非杞人忧天——君不见,八项规定出台后,还是有人顶风违规违纪、不收手。对车改阳奉阴违,必须严惩不贷。鉴于许多地方刚把“车补”作为车改的普遍方案,近期改革“车补”的可行性,你懂的。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客观、理性公正。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