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网>>观点>>正文

观点1+1

“妖魔化”河南人?耳听为虚亲历为实

蒋萌

2015年12月21日15:01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用家人医保卡被判刑”不只是情法冲突

背景:浙江省诸暨市患有高血压的邹某,让女儿用老伴的社保卡买药,合计报销11376.64元,结果母女俩双双获刑。消息见报后,不少人同情邹某母女,认为即使用亲人医保卡买药不合适,但既然已经偿还了报销金额,没有追究刑事责任的必要。

京华时报发表朱恒顺的观点:首先需要明确,不管是诸暨市人社局报销额双倍的行政处罚,还是诸暨市人民法院的刑事判决,都完全合法。当然,处罚和判决的合法性,不能掩盖背后的问题。人们对邹某母女的同情,折射出对我国社保待遇平等的期待。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是制度多元、城乡分割。基本医保主要分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类医疗保障分别针对不同对象,实行不同的缴费标准和报销比例,国家给予资助的比例也有较大差异,甚至主管和经办部门也不同。即使同是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也往往因单位缴费情况而有较大差异。虽然这些差异是基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但它也带来了医疗报销的巨大差别。这就是邹某母女冒用社保卡买药的直接原因。只有尽快出台统一的政策,通过提高财政补助标准等方式,整合基本医保制度,实现一体化,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这类问题。

华商报发表马想斌的观点:医保的初衷,是能够让人们在疾病面前,通过公共资源的接济提升抗病的能力。而在起初,因为公共资源的有限,实施一人一卡制。尽管此后随着一些城市经济实力的提升,且不断扩大民生等基础工程的蛋糕后,医保卡可以在家庭单位内自由联动刷卡,可这些并非当前医保制度的普遍现象,医保的整体制度设计和法律规范,依旧停留在一人一卡制之中。当一个家庭整体条件较差,那么医保所提供的公共资源自然有些杯水车薪。尤其是像被法律惩罚的这家人,两位老人都患有疾病,那么在经济窘迫的情况下,“冒用社保卡”在很多人看来不过是一种无奈选择。当一些城市已经将医保卡家庭关联作为符合社会期待的公共政策的选择,那么其他的城市应当予以借鉴推动,甚至整体的制度设计和法律都应当做出相应的调整,否则,制度制造的类似悲情,将会重复上演。

小蒋随想:有些判决固然合法,但回味起来,却让人感觉不那么合情理。有些行为确属违法,但在了解当事人的困境与无奈后,又会引发同情。在某种程度上,这就是情与法的冲突。此类案例既考验着公众的理性以及对法治的理解,也检验着司法对公民个体的关怀与体谅。不得不说,在一些“悲情式”违法的背后,蕴含着社会保障缺失与制度呵护上的不足。这种缺憾,未必全是因为理念上的落后;更多时候,是出于发展中的国情所限、社会财力与资源上有掣肘。正因为有着复杂的因素与背景,刚性的法律在裁决时,也要综合考虑事实情节、当事人犯法的主观恶意性、对社会的危害性。邹某母女均被判处拘役3个月缓刑5个月,恐怕也有“从轻”的考虑。至于医保以家庭为单位覆盖,不同地区的医保实现全国通用,仍然考验着政府加大社保投入的力度以及医保全国统筹的推进程度。

“妖魔化”河南人?耳听为虚亲历为实

背景:19日,白岩松在为其新书《白说》举行的读者见面会上表示,很多年前有一种妖魔化河南的声音,他为此专门到河南看看。白岩松称,中国什么样河南就是什么样,都应明白这块土地为这个民族做过什么,希望中国人都来河南看看,了解这个民族是怎么走过来的。

新京报发表此飞的观点:不同地区的人之间相互攻击,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精神特质和典型特征,这种典型特征很容易被“符号化”和“标签化”,一旦不被其他地方的人所认可和包容,甚至遭到排斥和反感,就会上升为地域歧视。于是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无论是网络上还是现实中,不同地方的人聚在一起,讨论某个公共话题,一旦发生意见分歧,上来就是一句“你们XX人”,好像这是一个“必杀技”,立马就占据了道德制高点,可以无往而不胜。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精神胜利法。地域歧视最大的逻辑弱点在于以偏概全。每个地方都有好人和坏人,都有你认可或不认可的人,不能把个人或一小部分的行为不加选择地打上地域的标签。否则,哪个地方会有好名声?更何况,贬低和攻击其他地方,并不足以抬高自己所在省份的地位,无非是暴露自己的狭隘和偏激罢了。更重要的是,在这种相互攻击和诋毁中,每个地方都会不同程度地被污名化,没有谁是赢家。

小蒋随想:今年十一期间,我们一家人自驾游去了河南安阳和开封,说说旅途中的几件小事。一是在上述两地吃了几顿饭,饭馆的盘子都挺大、菜量都很足,价钱相对于北京也要实惠些。你可以说这是区域间物价水平有差异,但我们在两地没遭遇宰客与欺生。二是在安阳的殷墟遗址和开封的包公祠,我的轮椅遇到台阶,都有河南游客主动过来帮我过障碍,甚至还有一位抱着两三岁孩子的妈妈放下孩子来帮我,让我受宠若惊。三是在开封突遭汽车电瓶“罢工”,在着急无措时,有热心的当地人一路指引我们到达附近的汽配城,找了家店铺换电瓶,老板给出的价格也很实在(我在北京换过同品牌的电瓶,比开封贵)。这三件小事,或许“诠释”不了河南人,却让我的河南之行较为顺利且心情舒畅。我想说的是,很多事情“耳听为虚,亲历为实”。任何地方都有好的人,也有不那么好的人。对一个地方的人与事过誉,可能是献媚乃至涉嫌营销。而武断地污名化一个地域以及一个地方的人,同样不客观不厚道。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客观、理性公正。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