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网>>观点>>正文

收五千退一万,官员受贿如何变身做慈善?

陈怡如

2015年12月21日13:57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汪某,某县工商局长,中共党员。中秋节前个体老板赵某等人约他吃饭,席间赵某还送了他一个装有5000元钱的“红包”。汪某反复思量,觉得举报人反映的可能就是这件事。于是,他约赵某见面,退还了5000元钱,另外还多送给赵某5000元,想借此封住赵某的口。(中国新闻网12月21日)

对于受贿,公众的理解大都为个别官员以公权谋私利,拿了别人的钱给别人办事。然而汪某在贪官中却是个另类,收了5000却退了1万,从贪官变身“慈善家”,做了赔本买卖。

说到底,受贿的目的就是贪财。汪局长收五千退一万,把自己的钱拿出来封行贿人的口,一方面凸显了在当前反腐的高压态势下贪官受贿后的“惶惶不可终日”,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企图隐瞒真相、对抗组织的“小心思”。但更让我们旁观者想追问的是,多出来的五千块钱从何而来?

实际上,对于公务员来说,五千块钱不是一个小数目。作为某县工商局长,大约也不过是个正科级干部,如果从自己的工资里面拿出五千块钱,必然会如“割肉”般心疼。汪某轻易的就拿了五千块钱给行贿人做“慈善”,钱的来路自然存疑。大多贪官,吃拿卡要都不是一次两次。从受贿的钱里拿出一部分给可能举报自己的行贿人封口,应当是最合理的解释。

但凡贪官,种种劣迹都会如“拔出萝卜带出泥”般的相互联系。贪污、受贿、好色、包养情妇、生活奢侈,这些行为往往都不是独立存在。就像汪某一样,接受吃请应当绝非仅此一次,那么伸手要钱怕也不止一回。至于拿了钱以后在哪些问题上放了水、在哪些问题上徇了私,自然也要查清楚、弄明白。

加强干部的监督和管理,就要从这些暴露出来的苗头问题着手,把存在的问题一一挖出来,方能触及思想根源。像汪某这样的干部,如果放他一马,仅仅追查这5000块钱的问题,那么必然会导致其对继续受贿存有侥幸心理,干的坏事就会越来越多,受贿数额就会越来越大,最终对党的事业、群众信任造成的伤害也会越来越深。

烂肉挖净才能让好肉真正的重生,惩前毖后是最好的治病救人方法。在监督干部的时候,要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和责任心,不放过任何的蛛丝马迹,不错过任何的可能线索,把问题彻底查准查清,是对干部最好的保护和爱护,也是对群众最好的解释和回应。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