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车,是大城市管理和市民的一块“心病”。近日,北京市交通委负责人介绍称,2016年将研究试点征收拥堵费,针对小客车、机动车实施更加严格的限行措施,并通过停车综合治理等措施,缓解首都拥堵。消息一出,随即引发各方关注。
其实,北京计划收取拥堵费已经提出多年,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引来讨论。收取拥堵费,是交通需求管理的必然选择,还是缓解交通压力的加码之一?收了钱就能解了堵,还是陷入“越收越堵”的恶性循环?这些问题如果不能给出清晰答案,类似政策恐怕很难收获民意支持。同时,如同专家指出的,无论从预期上、技术上还是成效上,一系列难题都还未破解。如此,更不难理解为何这项交通政策一拖再拖的原因。
需要清醒地看到,诱发交通拥堵决不仅仅在于上路的车辆过多。城市交通设计不合理、交通驾驶陋习、道路空间承载小等,都会导致“一上路就堵”的尴尬局面。这么看,收取拥堵费把板子打到开车上路的人身上,显然有些不尽合理。如果公共交通配套差、交通规划不足,车辆再少,恐怕也很难一路畅通。
进一步从国际经验来看,收取拥堵费被视为一些国际性大城市治理交通堵塞的市场化手段。新加坡、伦敦等城市都对进入市区的驾驶者收费,政策效果评价却并非“都说好”。那么,或许这也说明,一项涉及民生的公共政策需要在系统性上更多考量,即使是力求在技术层面解决拥堵问题,也应该科学地论证其适用性。
有人说,堵车已经成为大城市一种足以让人灵魂破碎的生活方式了。那种“千里江陵一日还,我还堵在北三环”的苦涩,肯定不是靠收费之后实现“出行路上尽开颜”。预计2017年底,北京机动车保有量将达到600万辆,如何让出行顺畅,这道城市交通难题恐怕还得回到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本身来重新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