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合作论坛15年,创造了贸易额增长22倍的传奇;半个多世纪以来,2万多名中国医务人员的足迹遍布非洲……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津巴布韦、南非之际,复兴路上工作室推出的《跟着习大大走之非洲篇》,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我们是伙伴,更是兄弟”,短片中中国和非洲配音者“你一言、我一语”式的旁白,真切地道出了中非之间“真、实、亲、诚”的友好合作关系。
中非政治关系日益密切,各领域务实合作不断扩大,由此带来的积极成效,双方超过24亿的人民,都有不同程度的体会。无论是纺织服装、列车、飞机等质量优良、价格合理的“中国制造”,还是咖啡、红酒、原油、矿产等具有比较优势和民族特色的“非洲出产”,互利合作,为中非各自发展开拓出新的空间。中非上述领域的贸易合作,给各自民生带来了切实的改善,其成功经验,也完全可以为其他国家地区所共享。和平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只要拿出应有的诚意,别在怎么合作的问题上摆架子,附加上各种苛刻条件,相信谁也不会对“共赢”拒之门外。
事实上,不仅仅是中国,美国、日本、欧洲,还有印度、马来西亚、巴西等新兴经济体,近年来也相继在非洲这片“生机蓬勃、充满希望的热土”上,留下了合作的足迹。竞争本是好事,有利于促进非洲当地产业的发展,但有些国家和媒体,总要置中非正常经贸往来于不顾,完全无视“中国与非洲的合作是建立在互利共赢的坚实基础上”这一客观事实,习惯性地给中国扣上“新殖民主义”的帽子。像什么掠夺资源、倾销商品……种种可笑的论调,不一而足。只要稍微花点心思辨析,不难发现,这些“歪论”根本经不起细细推敲,因此成不了舆论主流,破坏不了中非“伙伴”加“兄弟”的深厚情谊。反倒是指责背后的“酸葡萄”心态,显露出某些国家对于中非关系迅速发展的嫉妒、焦虑和恐惧。
客观地说,在中非交往过程中,确实也发生过一些令人不快的摩擦。不过就像朋友之间也有可能发生口角,中非文化背景、人文风俗、民族特点不同,相处时产生误解、发生纠纷,也是正常现象。但中非是“患难之交”,在双方最困难的时候,互相伸出了双手,这样的信任是靠时间积累起来的。更何况,非洲曾有很长一段时间遭受被殖民的苦难,对于各种形式的殖民,它们往往比别人更加警惕。如果中国真的是在推行“新殖民主义”,为什么许多非洲国家还要给中国的援助点赞,愿意和中国人做朋友?到底哪些国家真正在为非洲“造血”,哪些国家是信守承诺、件件落实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哪些开发援助更尊重当地意愿,更加善意、有效?相信,受益者会给出最准确的答案。
正如一位非洲朋友所言,在很多非洲国家,当地人看见中国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喊:“兄弟!兄弟!”这种真情流露,比任何宣传都能打动人心,也是中非关系最生动恰当的写照。从支持非洲国家的民族解放独立运动,到帮助新生国家发展民族经济,60多年来,中国始终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向非洲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并且从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当然,中国自身也从中非合作中获益匪浅,从非洲兄弟把中国“抬”进联合国,到如今的中非峰会,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申办奥运会、联合国改革等问题上,都得到了非洲国家的大力支持。
同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员,今后中非携手并进的步伐,将会迈得更加稳定、从容。期待即将在约翰内斯堡召开的中非峰会,能够激荡出更多智慧的火花,为占世界三成比例的人口,铺出一条更宽广、更平坦的发展大道。
友好提示:本文为“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出品,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