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多多”书记被质疑,官方何以沉默?
背景:近日,陕西榆林市府谷县县委书记马治东陷入手表风波。有网帖称,马治东在多个场合佩戴不同的手表,疑似是另一名类似杨达才的“表哥”。之后又有网帖指责当地不回应此事而一味删帖。
京华时报发表马涤明的观点:官员戴名表不一定有问题,官方不回应,才是问题。“名表书记”本人保持沉默,有关部门或称“不清楚”,或直言“这事你没问对,县委书记要市纪委管”,都不是聪明之举。当事官员越沉默,官方越是不介入,公众就越会质疑,事件也会随之发酵。这应该不是当事人愿意看到的。如果“删帖”是真的,就说明当事方不希望事件发酵,可如果既不希望事件发酵,又执意保持沉默,公众就只能合理想象了。也不排除另外的可能:当事官员、当地官方自觉干净,没必要理会舆论,或想通过不理不睬,令事件不了了之、断头烂尾,最后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可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官员“经得住”了监督,网络监督与公众情绪却受到打击。至于说,政府公信、反腐公信因此而折损,某些官员却未必在意。事实上,几块名表说明不了太多问题,关键还是取决于组织调查,如果没问题,再多几块表也无妨;如果有问题,即便表是假的,也不能不追究。是不是这么回事?
小蒋随想:“表哥”杨达才玩完之后,据说很多官员开始“避嫌”——一方面不敢公然穿戴奢侈品了;另一方面就算要喝茅台酒,也要灌在矿泉水瓶里掩人耳目。所以,一个疑问是:如果县委书记马治东真有名表,会大摇大摆戴出来吗?目前,网友曝光只质疑马治东在多个场合佩戴不同的手表,但手表是什么档次、价位几何,尚无定论。所以,公众不能对马治东进行“舆论审判”,但这毕竟是一个问题线索。群众对马治东是否有问题“不明真相”,纪检监察部门不该对一县的一把手被人“举报”不管不问。官方消极回应社会质疑,引发不良社会效应的事例已有很多。但一些地方面对不光彩的曝料,依然采取“鸵鸟政策”,只能说明某些管理者仍未吸取前车之鉴,还是想回避政府信息公开,甚至对悬疑问题掩盖子。就此,公众不光会继续追问涉事干部究竟有没有问题,还会对地方行政监督打问号。监管者自损公信力,实在不智。
外逃主任叫嚣“不叫事”,出去混终要还
背景:未向组织报告擅自出国,以身体有病为由长达1年多不归,在省纪委宣布对其立案调查后,拒不配合组织调查……据报道,这描述的是广东省国资委原主任刘富才。刘之所以如此强硬,“理论”是,我当这么大的官,你们要调查的那些事都不叫事;要查,每个人都有事,比我事大的也有,纪委该先查他们才是。
新京报发表胡印斌的观点:刘富才如此肆无忌惮,一方面是因其已身在海外,即便国内启动“追逃”令,恐怕一时半会儿也难以将其归案。而更主要的,恐怕还是认为自己“那些事都不叫事”。在动辄以千万、以亿元来衡量贪官“含金量”的时代,自己被调查违规报销16万的事,还叫事吗?从下属企业“借”一辆豪华越野车开个三五年,也没啥啊,不是已经归还了吗?“每个人都有事”,“比我事大的也有”,其实就是一种“比烂”,我烂还不够最烂。贪腐数量或许可能会影响党纪处分乃至司法惩戒的程度,但并非不被处理的条件。换言之,“一百步”固然会被查,而“五十步”同样难以免责。“比我事大的也有”,焉知那些更大的贪腐官员就不会得到查处?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提到“不定指标,上不封顶,凡腐必反,除恶务尽”。
华商报发表郭元鹏的观点:最为刺痛我们的有这样几句话:我这样大的官;那些事都不叫事。正是因为很多官员都感觉自己“我这样大”,才有了把法律法规当“它那么小”的悲催。而“那些事都不叫事”又印证了“我这样大的官”的嚣张。纪检部门当然不会因为刘富才的狡辩就放弃对他的追责。但是,也应该正视其所说的“有比我事大的”。对于纪检部门而言,需要将刘富才的事情进行重新梳理,看看与其交织在一起的还有什么人?要把刘富才当作一根线,看看在这根线上系着多少隐身的腐败蚂蚱。“有比我事大的”这话虽然很可气,也是一种提醒,应该引起监管部门重视,看看比刘富才“事更大”的人都是谁?
小蒋随想:刘富才自称“不叫事”的丑事,肯定不只违规报销16万——这点钱根本不够其逃跑到国外并长期不归的开销。刘富才很可能涉嫌更大的腐败问题,他或许早就将“黑金”转移到境外,是时刻准备开溜的“裸官”。而且,他确实得逞了,所以如今才有恃无恐地在国外叫嚣。在某种程度上,广东省纪委让已经跑出国的刘富才回国接受调查,像是“马后炮”,是防止问题官员外逃的一次教训。下一步,有关部门是继续“劝返”,还是启动“追讨”程序,值得关注。至于刘富才的狡辩,其实不值得一驳。毕竟,反腐败要“苍蝇老虎一起打”早已深入人心。面对越来越多外逃官员被遣返回国,刘富才也别太得意,出去混迟早要还。
![]() |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客观、理性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