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网>>观点>>正文

人民网评:凝聚更加磅礴的“绿色力量”

林亦辰

2015年11月04日19:18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一望无际的蓝天,干净整洁的大地,清澈甘冽的饮用水……每一个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人,无不怀有这样的生活期待。站在两个五年规划的历史交汇点,行进在第一个“一百年”的决胜阶段,展望未来,“生生不吸”的雾霾如何更少?“记得住乡愁”的愿景能否实现?“十三五”规划看着宏大,其实却和我们每个人的呼吸相连。

这样的疑问,在刚刚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能找到答案。“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绿色发展”成为“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建议》中的“绿色气息”,更令人振奋。

如果说30多年前,改革开放大幕初期之时,我们用超大规模人口、地大物博的资源矿产作为底蕴,抓住机遇,铸造了中国经济航船轰鸣向前的奇迹。那么,在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几十年之后,资源环境如何继续支撑这么大的经济体量?“发动机”能否保持之前的强劲动力?则是中国不得不面对的“成长烦恼”。

事实上,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已越来越成为经济的“短板”。以水资源利用为例,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正常年份缺水量相当于一个多三峡的总蓄水量。与这样的资源缺口相伴生的,还有环境问题。无论是雾霾笼罩,还是城市拥堵;无论是河流污染,还是湖泊萎缩;环境恶化已经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日益成为人民的“心肺之患”。

改善生态环境,事关全局,刻不容缓。由此,我们更能理解《建议》为何将“绿色发展”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位;我们也更能理解为何在多个方面都要实行“最严格”的制度。否则,到2020年,即使我们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可雾霾却没有得到有效治理、水资源等越来越紧缺,人民怎能接受?国际又岂会认同?

发展当然是硬道理。绿水青山更是金山银山。很多地方和部门并非不懂“环境也是民生”这个道理,之所以会出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宁交罚款,不治污染”的情况,说到底,不还是担心改善生态环境会拉经济发展的“后腿”?其实,治理生态环境不仅有民生温度,更有经济效益,正在催生诸多的绿色产业。据发改委预计,到今年年底,仅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就将达到4.5万亿元,相当于北京市全年GDP总量的两倍有余。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情况下,增加更多的“绿色动力”,累积更多的“绿色财富”,对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保证经济行稳致远,意义重大。

“生态环境是一条大船,每个人都在船上,都不是旁观者”。我们在环境上的欠账并不少,要真正让生态环境焕发新的活力,除了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更全面的资源约束管理,更需要每个人的真心参与。正如《建议》所指出的,要“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当民众的期待,与国家的目标构成一个“同心圆”,这样的融合必将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凝聚更加磅礴的“绿色力量”。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