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网>>观点>>正文

人民网评:拧紧“阀门”杜绝环评六大腐败问题

理观

2015年10月14日15:59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环评文件编制质量差,限期整改;工程师挂靠,个人通报批评,机构限期整改;环评工程师数量不达标,取消资质或降低评价等级、缩减评价范围……近日,环保部重拳出击问题环评机构和个人,力求推动环评技术服务业健康发展,其中的努力值得称道。

环境影响评价(简称“环评”),因为专业,似乎离老百姓很远。事实上,诸如高铁建设、工业建设等项目,如果存在水污染、空气污染、电磁辐射、噪声污染等,都需要相关专业机构出具环评报告。其目的在于评估一项工程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也关乎到可能诱发的安全事故。这么看,环评一事不只是环保部门的工作职责,更涉及到对“绿水青山”的保护和千千万万百姓的幸福安全。因此,拧紧环评阀门十分必要。

评价权意味着话语权,其背后往往少不了一些利益猫腻,环评也不例外。“有资质的不干活,干活的没资质”,有人这样评价环评行业的乱象。也正如今年2月,中央第三巡视组向环保部反馈巡视情况时,剑指环评机制下存在的六大腐败问题,如未批先建、擅自变更;有领导干部及亲属插手环评审批;“红顶中介”产生利益输送……而抛开环评机制中的个中弊端不言,其中环评师挂靠、环评报告不真实、审批黑暗等,更是操作层面上最严重的问题。其结果是,该专业的不够专业,应负责的表现随意,环评这项技术含量高的工作,流于形式、丧失公信,也在无形中打开了环保和安全的缺口。

实际上,这些年对于环评行业的监管力度从未减弱。2012年6—10月,环保部处理了88家有问题的环评机构;2013年,处分了34家有违法行为的环评机构;2014年2月,取消了7家环评机构的资质。可见,环保部评价“环评机构从业行为进一步规范”并非毫无依据,年年检查、年年整治的执法力度也在一点点见效。同时,今年11月1日起将正式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依法强化监管也不再是空话。

站在生态建设的整体来看,环评工作只是一个环节,环评报告也只是一纸证明,从环评机构、审批机构到监管机构,如何做到层层严把关也至关重要。毕竟,如果只是环评技术提高了,而只要“活动活动”就能轻易过关,一旦过关就无需再管,那么漏洞引发的环境灾难可能更大。从这个意义上讲,再进一步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再进一步强化环评机构的独立性、再进一步扩大公众和专业机构参与的开放度、再进一步加强对违规违法部门的惩罚力度,也显得必要且迫切。

环评是“阀门”,源头上失了手,整个社会的环保就无从谈起。“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这不只是发展理念的要求,更在于对环境呵护的每个环节上都不能放松。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严管环评机构,更容易理解推动环评健康发展和促进生态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分享到:
(责编:王倩、文松辉)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