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网>>观点>>正文

解决公厕脏乱差,拷问素质何如阻止“破窗”

关育兵

2015年09月18日13:58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垃圾乱丢,便后不冲,火车站厕所太脏了。”昨日,福州火车站第二候车室,马桶里黑臭脏水要溢出来,旅客赵先生捂着鼻子不停摇头。旅客坐在候车室内,也能闻到厕所的臭味。(9月17日《海峡都市报》)

厕所虽仅是五谷轮回之所,但人人需要,个个离不了。媒体报道,今年以来,广州、兰州等地大力推进公厕建设,为旅游解急,为文明争辉,很受人们的欢迎。有人说,“厕所可以看出一座城市文明的高度”,这话,或许有点大,但却不虚。瑞典人习惯保持公共厕所的干净,如厕后,除了用水冲洗,“大便后,要用专门的刷子刷一遍;小便后,要用擦手纸将尿渍擦干净”。这对于国人来说,或许觉得有点过了!但“为了下一位使用者”,保持一尘不染,全无异味,确是非常必要的。

当“马桶里黑臭脏水要溢出来”、“旅客坐在候车室内,也能闻到厕所的臭味”的时候,这样的如厕,恐怕就几近于上刑场了!公厕何至于此?当然应归绺于旅客的素质差,文明水平低。但是素质的提高,恐非一日之功,文明程度的提升,也非短期可见功力。更何况,有的时候,素质还不牢靠。有研究表示,不文明的人到了新加坡,自不会随地吐痰,乱扔烟蒂;而一个文明的新加坡人到了中国,也会地吐痰,乱扔烟蒂。这说明,素质高低除了内心的自觉程度以外,也与周围环境的影响有一定关系。前不久,媒体报道,一位农民工老人在如厕时,面对洁净如镜的地面,竟然是光脚进去,除了老人本身让人感动以为,周围环境的影响,也是其中原因之一,试想一下,如果这个厕所没有那么干净,老人估计也不会小心翼翼的拖鞋。

由此看来,单纯拷问旅客的素质,当然必要,但是并不能解决公厕的“脏乱差”问题,所以就应该试着改变环境。从报道来看,“每个候车室配了4名保洁员,从早上6点20分到晚上9点30分,几乎是无休工作,但仍难保持厕所的卫生。”虽然工作人员不少,工作任务也繁重,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里的厕所很少彻底干净过,更少“一尘不染,全无异味”过。破窗理论告诉我们,面对有损坏的东西,人们是会放肆地破坏的。公厕太脏,保洁员打扫就不干净;保洁员打扫不干净,旅客就更加放肆的破坏,进入了恶性循环的公厕,自然就干净不起来了。

所以,不妨试一下,彻彻底底地把公厕清理干净;墙面、地面、洁净设施有损坏的,全部更换;再在厕所里面放上清新剂,还可以摆上几盘美丽的花……总而言之,使其一尘不染,全无异味,洁净如镜,相信敢于再破窗的人就少了!接下来,保洁员要做的,就是及时清理少数破窗者的“杰作”,相信如此一来,公厕“脏乱差”的状况会有一个质的改变!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