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网>>观点>>正文

观点1+1

女生扶老太又出“变数”,谁作了伪证?

蒋萌

2015年09月17日16:19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女生扶老太又出“变数”,谁作了伪证?

背景:近日,安徽淮南师范学院一大学女生扶老太引关注。先是女生声称没撞老人反被讹诈,且有一名网友为女生作证,随后又有三名村民指证女生撞人。

新京报发表王磊的观点:可以说,目前事实还不清晰,而可以感到乐观的是,警方已介入调查,真相并不是遥遥无期。这样的舆论反转并不是第一次,两年前,北京发生过一起外国小伙撞大妈事件,很多网友认为是外国人遭到了中国大妈的讹诈,但事后却又证明,外国小伙的确撞倒了大妈,大妈平白受了委屈。无论是此案、彭宇案还是淮南师范学院案,最终都存在一定的舆论反转。这已经证明,我们对老人讹诈的判断存在误差。事实不清不可怕,调查也需要时间,但可怕的是,一切还未水落石出,我们已经做出了自以为是的审判,就算官方最后的调查结果也改变不了这一点。“坏人变老了”的指责,正是利用了互联网文化的反权威特质。这也许是一场不公平的舆论斗争:老年人无法在互联网上辩解和反击,甚至无从知道网络舆论中的污名化。与其说老人们摔倒在现实中,倒不如说,他们是摔倒在了网络上。

中国青年报发表乾羽的观点:新闻为何产生反转?一个原因是:碎片化信息与刻板成见的结合。在自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得到加强,甚至变成即时性的——最好第一时间将信息公之于众。同时,碎片化传播成为习惯,很多信息未经核实或并不全面,也被广泛传播。然而,信息所涉及的对象在公众心中可能存在较为牢固的刻板成见,如被撞倒的老人、打人的城管等。在刻板成见作用下,当人们接收到碎片化信息时,根本没耐心作出理性判断,而是任由碎片信息调动自己的刻板成见。于是,结论快速得出,这个结论可能以偏概全,也可能过于主观臆断。这为以后的新闻反转提供了可能。一些记者和传播者有时忘记了理性客观的原则,在报道新闻时敏锐地捕捉到了社会焦虑,并且通过选择性报道不断刺激这种焦虑,以期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一旦这种选择性报道失实,记者扮演的角色就是一个传谣者,就是一个破坏者。这显然违背了记者的职业道德。

小蒋随想:这事还未盖棺定论,但从一些媒体发文来看,某些人似乎又作出“逆转评判”。如果说事件之初,许多人同情女生、质疑老太讹人是偏见与不理性的话,那么现在一些人转瞬“变脸”、声称“真相逆转”就理性了吗?至少在目前,双方都有证人,女大学生的证人到派出所做了笔录,老太的证人拍了视频。作为旁观者,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敢说哪方的证人作了“伪证”?既然开始意识到“我们走得太快,灵魂都跟不上了”,何不少安毋躁等一下“水落石出”?快餐式阅读、盲从性跟风、情绪性发泄、转瞬间变脸,身处其中的人们究竟是收获了快感,还是被他人和自己愚弄,抑或是已然麻木?还有一点必须指出,舆论场习惯诉求是与非、黑与白、泾渭分明,但生活中有一些事“是中有非,非中有是”,这不一定是有人故意混淆,而是有些问题本来就是复杂多元的。正因如此,法院在判决一些案件时会按责任比例裁决或调解。

“批评报道也是主旋律”应该说给谁听?

背景:9月14日,四川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王雁飞,第一次与媒体召开恳谈会。会上,王雁飞说:“我到四川4个月了,感觉媒体的思想还不够开放,因为4个月了,批评报道一篇也没见到”,“批评报道同样是主旋律”。

新京报发表陈小二的观点:四川新纪委书记上任4个月,一篇批评报道都没见着,这说起来有点搞笑。难道说,在这4个月里,当地官场就无半点违法乱纪之事发生?所有的行政机关就无一星半点儿“慵懒散”之风?将“批评视为主旋律”的观点,在诸多官员群体中,并未广泛形成共识,而能像王雁飞一样容得下批评之声的官员似乎也并不多。事实上,一些人至今还视批评报道为洪水猛兽,认为批评报道是给官员与当地官场抹黑,是在给自己找茬,甚至将对批评报道的抵触心理转嫁到记者身上,不就有领导干部常说“防火防盗防记者”吗?“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对为政者而言,媒体的批评不是在添乱,批评报道也不是在找茬,而是发现问题,维护民众的正当权益,并以期改正问题。希望有王雁飞一样认识与胸襟的官员越来越多,他们能够真正认识到批评的力量、真实的力量。

小蒋随想:在我看来,王雁飞更应把“批评报道同样是主旋律”讲给宣传部门的人听。毕竟,地方媒体报道哪些消息,常常要由地方宣传部门“把关”。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如果地方宣传部门认为某篇报道对地方形象不利,会指示当地媒体“删除”。受本地宣传部门的领导,地方媒体往往也不愿去惹领导“不高兴”,因而一些“敏感”的话题在报道选择时就被“筛除”。所以,即便出现批评报道,往往也是源自异地媒体或“网友曝”——权力触角管不到,某些人才敢曝料。另一方面,即便纪委书记表示“批评报道同样是主旋律”,其它行政者心里是否认同也得两说。有人可能觉得“家丑不应外扬”,有人或许心中“有鬼”怕被揭露,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会明里暗里地对批评报道起“反作用力”。能否克服“反作用力”,也是批评报道能否在主流媒体出现的关键。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客观、理性公正。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