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网>>观点>>正文

长江日报:互联急救,期待救下“扶老难题”

严辉文

2015年09月15日09:28  来源:长江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互联急救:期待救下“扶老难题”

  日前,武汉市急救中心进行了一场模拟体验。由工作人员扮演 “患者”,使用急救APP软件拨打120后昏倒在马路边。同时市急救中心120指挥中心的调度系统立即锁定患者位置,并同步显示出患者身高、体重、病史及过敏史等信息。随即救护车驶出急救中心,前后仅花不到5分钟的时间就抵达事发地点,成功解救了这名“患者”。

  这场模拟试验表明,互联急救APP正式落户武汉。其最大亮点莫过于,患者拨打120后因为种种原因没来得及详细表达,就陷入昏迷时,仅APP定位可以帮助急救人员迅速锁定患者位置并实施有效施救。

  这显然又是“互联网+”的奇迹。从此,医疗救助必将更为人性更为快捷更为及时,而急救部门在挽救生命奇迹跟死神赛跑之时,亦将更为主动。

  我突然想,互联急救APP软件的广泛应用能否救下“扶老难题”?社会的进步常常是多种因素的合力作用,比如思想文化的普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体制机制的革新,等等。但这些因素的作用并不是均等的,也难以期待同步到来,有时候其中一种力量,就足以起到单兵突进推动社会前行的决定性作用。

  当道德遇上难题只能在原地打转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否率先突破空前的困境?比如,当下困扰国人的“扶老难题”显示,除了个别别有用心的碰瓷行为外,大抵可归结为急救难题。即便是“扶老难题”语境下的碰瓷行为,其所依托的载体基本上仍是急救问题。我以为,如果解决了医疗急救的快捷性、公共性、专业性、在线监测性等困难,不敢扶、不便扶、不想扶的“扶老难题”或将迎刃而解。

  在生死时速的关键时刻拉近与急救中心的距离,这是一项关乎生命健康的人性设计。从前述模拟试验看,互联急救APP软件的初衷或许仅仅为了方便安装了软件的患者使用,目前其所考虑照拂的对象有所限定:即安装了软件并且会使用这类软件的对象,但是显然,互联网+的张力将会突破既有设定,为更多的人群提供了急救服务可能。

  从现实情形看,哪怕“互联网+”再普及,这个社会也不可能每个人都善于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比如老年人,从概率上讲,他们是使用APP功能最少的人群,同时又是最需要急救的对象。另外,所谓病来如山倒,即便拥有这款软件,或许还有措手不及连呼救也不能自理的情形,这也意味着互联急救APP软件服务功能必将进一步拓展。

  我愿意看到这样的场景,当有老年人或突发疾病人员倒下时,拥有这款软件的年轻人踊跃上前,拍照、取证、上传,随之急救服务迅速启动,医护人员几分钟内到达现场施救。急救中心本来就更专业,更具有公共性,如果他们速度足够快,比作为路人甲的普通市民伸手救援,效果也会好得多。这个时候,用软件救人,也是见义勇为,尤其关键的是,谁想乘病糊涂了或者装糊涂之际讹诈一下,已经没有可能性了。

分享到:
(责编:张雨希(实习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