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网>>观点>>正文

观点1+1

“谁主张谁举证”让更多无辜摔倒者得救

蒋萌

2015年09月10日15:52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审计花1元挽回256元”与明知故犯

背景:审计署9日公布的2014年度绩效报告显示,2014年审计经费的投入产出比为1:256,这意味着审计每花费1元财政资金,可为国家带来增收节支等经济效益256元。据报道,2014年,审计署共审计1361个单位,促进财政增收节支和挽回损失等可用货币计量的审计成果总计3090.17亿元。

华商报发表盛翔的观点:虽然审计署追回的经济效益大,意味着纳税人花在审计署身上的钱没有白花,但这同时也意味着,相关部门存在的违规问题依然很大,而且年年审年年犯。不得不说,这在一定程度上,凸显着审计的无力,甚至无效。一个足以说明问题的指标是,乌纱帽很少因为“审计风暴”而掉。换句话说,“审计风暴”刮得很猛,货币化的审计成果也很大,但违法违规者受到的损伤却很小,大不了今年整改后明年接着再犯。如果是这样,可用货币计量的审计成果越大,公众的感受反而会越悲哀。审计只是起点而不是终点,最终目的是将查出的问题尽快解决和纠正,追究责任,惩前毖后。毕竟,公众最看重的审计成果,是“审计风暴”之后的“问责风暴”和“廉政风暴”。

京华时报发表朱昌俊的观点:审计部门立足于发现问题、检视漏洞,决定了它无法解决问题。由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再到形成防范问题的制度建设,仍需具体部门甚至顶层设计来接力。审计发现多少问题是一回事,问题能否得到解决是另外一回事。而社会进步的实现,权力部门除了有发现问题、正视问题的能力,更要有查补漏洞、解决问题的自我修复能力。可以说,审计的最大成果,应该体现为它所审计出的问题,都能及时导向制度上的补缺与完善,不再让审计“重复昨天的故事”。成绩的另一面往往意味着问题。一份绩效报告,既是审计部门的审计成果,也反映了很多长期存在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认识到这一点,方算是对审计署成绩单的一次理性审视。

小蒋随想:问题屡审屡犯,往往会被归入机制问题。机制问题的最大问题是,责任皮球被踢给“机制”,犯事的人似乎成了“没事人”。而机制改革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很多僵化的、有问题的机制多年不变,一些人大摇大摆地在错误的机制下“照章办事”。旁观者不禁要问:机制难道不是人定的吗?既然机制是“受造物”,怎么成了“创造者”——人的挡箭牌?另一方面,明知机制有问题,却改革缓慢,究竟是“不能改”,还是某些人“不想改”?事在人为,既不改变有问题的机制,还成心遵循错误的机制办事,某些人意欲何为?审计出来的问题、反映出的机制问题明摆着,还要有多少明知故犯,而不是亡羊补牢?

“谁主张谁举证”让更多无辜摔倒者得救

背景:据报道,网友@@袁大宸是淮南师范学院的一名大学生。9月8日,她在街头扶起了一位摔倒的老太,并拨打了120。但之后,老太家属认为摔倒是其所致,要求其承担责任。现场监控显示她不足够撞上老太,但后面有部分是监控死角,没拍出来。为此,她上网求助,寻求目击证人“自证清白”。之后,网友@@任梵僮表示自己是目击证人,可以作证。

新京报发表玉素的观点:扶老人不需“自证清白”,重要的话要一说再说!这种案件在法律上就是普通的侵权案件,“谁主张,谁举证”,举证不能就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如果被扶老太觉得救人者就是肇事方,那么就举证证明是救人者造成的损害;如果举证不能,就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而不是像目前这样,一旦发生“救人被讹”的事,就由救人者满世界找监控录像、目击证人来“自证清白”。像这次“大学生扶人案”,当地政府、司法机关以及媒体首先应该着力做的,不是“全民寻找目击证人”,那只会扩大“扶人就要自证清白”的误解,而是强调双方应走法律渠道解决问题,重申“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如有必要的话,政府可以为扶人者提供一定的法律援助;如果一方在法律渠道之外搞“纠缠”,警方就应该依法申诉、警告。如果确实有证据显示存在恶意敲诈勒索救人者,就应该依法追究敲诈者的行政乃至刑事责任,让社会正气抬头。只要国家司法机关不对“弱势方”搞倾斜,不搞无原则的“调解”,这就能守住社会良心的底线,不让全社会陷入“救人就要自证清白”的恐惧之中。

小蒋随想:前段时间,有个新闻是警察扶摔倒老人也被讹,幸亏有监控作证,还警察清白。究竟是某些老人变坏,还是坏人变老,再或是“老无所依”被迫讹人,没法一概而论,但某些人连警察都敢讹,对旁观者的心理冲击是显而易见的。更令人回味的是,警察随后放了讹人的老者,似乎是表达一种善意,不与其一般见识,但这种放任会否令心怀不轨者更加有恃无恐?如果形成“讹一个算一个,讹不成也没损失”思维,倘若违法成本反而低于守法成本,对社会的危害性无需赘言。当然,心术不正的摔倒者并不是多数,但人们担心的是“万一”被自己赶上,而赶上了就是惹上百分之百的麻烦。所以,空洞地说教应凭良知去扶,可能是低效的,也是某种责任转移。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应从制度上为好心人撑起维权、免责的保护伞,对于确证的讹人者或是撞人后装成纯粹的救人者,应给予严厉处罚,有惩戒才会有敬畏。提出“谁主张,谁举证”固然好,但也要警惕某些人“设陷钓鱼”。在施救的问题上,“疑罪从无”对社会的意义是,能让更多人敢于去扶,让更多无辜的摔倒者得救。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客观、理性公正。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