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网>>观点>>正文

观点1+1

7岁女童疑遭“家虐”,终极监护是谁?

蒋萌

2015年09月09日15:17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7岁女童疑遭“家虐”,终极监护是谁?

背景:日前有网友爆料,福建霞浦县一名7岁女童长期遭父母虐打,还被用狗链控制。在警方调查之后,孩子又遭毒打。霞浦警方表示,涉案父母确实打了女童,但属于正常管教范围,拴女童的是皮包带。

京华时报发表谌尘的观点:到底是“虐打”还是“正常管教”,网友和警方各执一词。邻居和网友判断“虐打”,证据是女童头缠纱布、表情木然;警方说是正常管教,因为女童母亲身患侏儒症、孤僻无业、不拴无法管教。舆论喧嚣,僵持不下,关于“正常管教”,有没有一个相对清晰、明确的标准?该事件中,警方传达的几乎全是家属的解释,有没有带女童到医院做检查不得而知,自然难以服众。那么,是不是如果不造成伤残,无论父母怎么殴打、拘束都算“正常管教”呢?显然不能这么说,但法律的边界似乎并不清晰。保护儿童免受虐待,光靠街坊邻居热心举报不够,更需要警方、民政等部门有效作为,需要法律给“正常管教”划出明确的界限。

小蒋随想:生在这样的家庭,这个孩子的命运注定坎坷。女童的母亲患有侏儒症,孤僻无业,女孩父亲是空调安装工,一个月工资1000多元,一家人生活贫困。而且,女童是婚前生育的,没有落户。在这个难言稳固、环境非常的家庭中,女童能否“正常成长”、被“正常管教”,谁能给出确定的答案?女童疑似被虐打,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深层的追问是,这个孩子今后的生活能否步入“正轨”?公民的终极“监护人”是各级政府,对于这样的特殊家庭以及疑似被虐待的孩子,警方说句“正常管教”就不管了吗?有关部门难道不应给予一些帮扶与后续监督?我们已看过不少发生在非健全家庭的孩子以及留守儿童身上的悲剧,社会能做些什么来减少不幸?

炫富是种“传染病”,唾弃与羡慕并存?

背景:新学期,林女士的女儿甜甜升入幼儿园大班,换了新老师。老师提醒家长们可以在QQ群里晒晒宝贝的照片,接到“指示”后,妈妈们就开始在群里“晒娃”。有晒娃在日本迪士尼的,有晒在泰国海滩的,有晒娃坐飞机的,更有晒坐高铁特等座的,当一个妈妈晒了一张孩子从一辆玛莎拉蒂豪车里下车的照片时,林女士感叹“一张张不经意的照片背后,都隐隐透露着某种讯息”。QQ群的晒娃戛然而止了。

北京晨报发表魏润身的观点:这是一张张“不经意”的照片,还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比阔?近些年来,我们在不断争论着中外比较、教育得失、成败与否的同时,在社会上刮起的炫富之风更成了对孩子、教育的蚀化浸淫。这种浸淫是互动的,“哪个家长能帮忙买道具?谁能帮忙提供大巴?”每次都有家长自告奋勇积极承担,甚至大包大揽。这样的情况不是个别,而且这并不是做公益,它的负面效应不单让那些囊中羞涩的家长窘迫,还直接伤害了众多孩子的自尊。在摒弃了艰苦朴素,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之后的炫阔绰,拼豪华,比奢侈的风气下,穷人家的孩子是当然的受害者。我们提倡安贫乐道,但是嫌贫爱富如果渐成一股强劲的世风,安贫乐道会越来越脆弱。扶贫的同时遏止晒富,这也是健康社会的一种强烈需要!

小蒋随想:在物欲化的时代,想逃离奢靡引领、炫富辐射,几乎是不可能的。走在大街上,各类名品的平面广告占据着最繁华地段的广告牌。打开电视机,靠钞票实现的“高尚生活”场景时时冲击着人们的眼睛与心理。走进银行、机场等公共场所,VIP专用通道与休息室,无声地提醒着“身价不同待遇迥异”。虽说是“就近入学”,但学区房的价格高企已然决定了,在富爸爸与穷爸爸“实力”差距的背后,是孩子们的“起跑线”难以公平。在择偶方面,高富帅与白富美备受青睐,没车没房没钱的“三无人员”只能寄希望“真爱”……我们一面说应当注重心灵美,另一面又极在乎外在的“价值体现”。不少人很反感某些富人炫富,但心底里又渴望自己也能过上“那种生活”,甚至要“打肿脸充胖子”,装富也要炫。物欲是奋进的动力,又是引发某些违法犯罪的“元凶”。在浮躁中打拼,在打拼中浮躁,这是一些人的生活写照。多元的思想与意识形态,复杂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说教“安贫乐道”就能扭转?躁动、隐忍、唾弃、漠然之后,是屈从物质,还是挣脱束缚,你会选哪一个?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客观、理性公正。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