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扭转城市教育对乡村教育的虹吸效应,不能靠强制,而要从根本上提升在乡村工作的吸引力,如此才能吸引优质的教育资源回流农村。
近年来,为解决城乡优质教育资源不平衡、农村学子进入重点高校难等问题,国家和地方均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对农村考生有何影响?乡村教育的短板在哪里?记者调查发现,由于优质教育资源偏向县城,农村学校难留好师资,很多优秀老师被省城或沿海地区挖走。(9月6日《人民日报》)
“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1926年,陶行知先生写下《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一文,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当下的乡村教育,确实有相似“病症”。一者,是农村教师队伍极不稳定。好老师被待遇更高、条件更好的城市学校挖走,剩下的老师凭借理想和热情在从事这份工作,但仍然存在年龄偏大、流动性高等不足。二者,是农村生源也有减少趋势。由于相当一部分孩子跟着父母进城务工,一些农村中小学成为“麻雀学校”,有的乡村学校尽管校舍很漂亮,却常年只使用一两个教室。城里出现了上百人的大班,有的乡下学校里老师却比学生还多。
教育为兴国之本。鉴于农村人口还占据人口多数,如何发展好乡村教育,不仅关乎农村发展,更关乎国家的前途。不可否认我国的乡村教育虽然也培养了不少人才,改变了诸多农村娃的命运,但一些不足之处也逐渐暴露,甚至有形成恶性循环之虞:经济落后导致教育投入不足,教育投入不足水平滞后就留不住生源,留不住生源就没有高端人才来建设农村,最终导致贫困加剧。值得欣慰的是,如何完善提升乡村教育,近年来已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的话题,国家也出台了不少有针对性的政策,比如叫停“撤点并校”等。但乡村教育要“恢复元气”,首当其冲还是要抓准乡村教师这个支点和关键。留住老师是办好乡村教育的头等大事。
首先,让好老师愿意来、留得住、教得好,需要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拓宽其发展空间。今年6月,《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出台,其中明确提出要提升乡村教师待遇,被称为史上最无争议的“涨薪”,可见农村教师待遇偏低绝不是个别现象,而是非常普遍的。但在美国和日本,乡村老师收入要高于城市学校老师,就是为了吸引好教师去乡村任教。今后,“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好”的原则,也应成为提升乡村老师职业吸引力的不二原则。给乡村教师“涨薪”,应该尽快落实时间表和涨薪指导线,让乡村教师看得到希望,抢得到“红包”。
其次,要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理顺教育观念。眼下,不少地方有“教育政绩”之说,只关注有几所重点中小学,出了多少“清华北大”,因而将最多的资源、最好的老师通过行政之手集中到个别学校,其代价是使得大多数普通学校、尤其是乡村学校面临空巢化风险。只有将这一本末倒置的教育观念扭转过来,加重对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的考核,才能彰显大众教育的公共性、公益性。在这种理念之下,农村学校能够按照生源数量在经费、编制、职称等方面更公平合理地分到更大蛋糕,自然具有吸引好老师的资本。
教师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质量高低。农村教师爱往城市跑,这一现象不能不重视。要扭转城市教育对乡村教育的虹吸效应,不能靠强制,而要从根本上提升在乡村工作的吸引力。目前我国农村的城镇化还远未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就业创业机会、生活娱乐设施与城市还有很大差距。只有农村各项硬件无限接近城市,再加上收入待遇、生态环境、情感氛围等优势,才能吸引优质的教育资源回流农村:好老师会乐于到乡村任教,农村娃也不必千里迢迢到城里上学,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乡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