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网>>观点>>正文

羊城晚报:“毒文具”曝光应点名道姓

张枫逸

2015年09月02日14:20  来源:羊城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毒文具”曝光应点名道姓

  开学了,家长都会带着孩子去买文具,可是,看起来不起眼的文具可能会变成孩子的“健康杀手”。江苏省质监局8月31日发布了今年文具产品的风险监测报告,主要关注对身体有害的塑化剂、有机溶剂残留量等指标。结果橡皮擦有90.3%检出塑化剂,超过相关标准限量的有32.3%。笔芯液中苯类物质超标率高达97.4%,只有1批次样品不超标。(9月1日《金陵晚报》)

  塑化剂容易导致男孩“女性化”、女孩性早熟,苯类物质则会麻醉中枢神经,增加血液病发病率。江苏省文具产品风险监测报告中,九成橡皮擦检出塑化剂、近十成笔芯液有毒溶剂残留超标的消息令人触目惊心。不过,震惊之余,当人们想知道这些“毒文具”究竟是什么品牌时,却在新闻报道中找不到只言片语。笔者专门登录江苏省质监局的官网,找到这份风险监测报告的原文。报告洋洋千字,图文并茂,各种数据分析一应俱全,但对超标文具的品牌、厂家、生产批次等信息也是语焉不详。

  文具是广大学生最常接触的用品,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学生的安全和健康成长。近年来,各地质监部门多次对市场上的文具产品进行抽检,向公众发布消费警示。遗憾的是,“只曝光问题、不点名道姓”俨然成为某种潜规则。前不久,大连市质监局刚刚对全市儿童用品进行了监测。事后,人们只是从媒体上得知“采样的80个文具中,6个增塑剂超标存风险”,却无从知晓究竟是哪些厂家生产的哪些文具产品超标。

  学生和家长作为消费者,有权知道市场上文具产品的真实情况。质监部门作为质量安全的“守护神”,在向公众发布消费警示时,就必须让消费者清楚地知道风险在哪里。只有让点名曝光成为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才能倒逼广大企业把品牌质量当做生命,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生产;只有让消费者清楚地知道哪些产品合格,哪些产品超标,才能做到理性选择,远离“健康杀手”。

  有关部门在关键信息上的遮遮掩掩,只会助长无良厂家滥竽充数的底气,导致毒文具现象屡禁不止。而消费者在挑选文具时只能跟着感觉走,这对于规范生产诚信经营的厂家是不公平的,甚至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负面效应。

  以往在发布类似监测报告时,质监部门也会给消费者支招,比如,看标签,不购买“三无”产品;闻气味,观察是否有刺鼻异味。只是,这些手段并不十分靠谱。近十成苯类物质超标的笔芯液,未必都是“三无”产品,闻味辨文具也存在很大的主观因素。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指望消费者练就“三头六臂、火眼金睛”,在合格产品和不合格产品之间高接低挡、闪转腾挪。有关部门必须切实担负起职责,扮演好看门人的角色。除了在生产环节加强监管外,定期对市场上的产品进行抽查检测,详细披露不合格产品的相关信息同样不可或缺。

分享到:
(责编:张雨希(实习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