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网>>观点>>正文

禁贴标签是保护学生心理的应有之义

刘运喜

2015年08月12日14:02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禁贴标签是保护学生心理的应有之义

昨天,教育部网站公布了近日印发的《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指南》明确了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的管理规范,在“辅导伦理”一项中规定,在辅导过程中要严格遵循保密原则,保护学生隐私,禁止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禁止给学生贴上“心理疾病”标签,禁止使用任何可能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仪器设备。(8月12日《京华时报》)

《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主要就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的建设与管理进行了规范,特别强调在辅导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原则,保护学生隐私。“三禁止”更是突出了心理辅导的伦理要求。笔者认为,禁止给学生贴上“心理疾病”标签,是保护学生心理的应有之义。

心理辅导,是指运用有关心理学原则和知识,对有心理问题的咨询对象给予专业帮助,使其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欣赏自己,克服心理障碍,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心理辅导,其实是一种外在的心理干预,是对咨询对象的帮助和保护。换句话说,心理辅导,内在地包含了对咨询对象的保护要求。

公民隐私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一项基本权利。存在心理疾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特别敏感,尤其在意周围人的评价和议论。所以,对心理疾病患者最好的保护措施就是保密治疗。在对他们进行疏导、辅导、引导、开导等心理干预的同时,必须注意保护他们的隐私权利,不要给他们贴上“心理疾病”标签与正常人分开,以免加深他们的孤独、自卑感,使他们心理再次受伤。

中小学生属于未成年人,身心尚未成熟,更加需要全社会的保护。在应试教育依然盛行的今天,学习压力、分数压力、升学压力等,都是学生心理压力的重要来源,再加上家庭、情感等因素,学生中难免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因此,对于存在心理疾病的中小学生,我们决不能另眼相看,把他们像珍稀动物一样“保护”起来,只会让他们受到伤害,感到更加害怕。

加强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治疗,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和心理应急干预机制,是时代的需要,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我们需要在学生中开展各种心理问题调查,进行各种心理测试,以便了解掌握情况,对学生进行个别化的心理辅导。但是,前提是必须坚持学生自愿原则,必须是学生主动向心理教师、心理辅导师咨询。坚决禁止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禁止给学生贴上“心理疾病”标签,禁止使用任何可能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仪器设备。否则,违背心理辅导的内涵要义,不但无助于保护学生,反而使学生更加受伤。

总之,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保护学生,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教育部发文要求加强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明确提出“三禁”,显然是保护学生心理的应有之义。

分享到:
(责编:张雨希(实习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