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网>>观点>>正文

用“精细补贴”让规模农业告别“虚假利润”

范子军

2015年08月04日15:12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规模农业一定能带来规模效益吗?在许多人的认识里,这几乎不成为一个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种植规模过小固然难有太多利润,种植规模过大获得的也可能是“虚假利润”。所谓“虚假利润”,是指这些利润并不是来自种植业本身,而是来自政府的补贴或奖励。(8月3日半月谈)

规模农业是走产业化发展之路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经济效益和收入水平的重要路径,为此国家及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些补贴政策予以鼓励和扶持。然而,现实中却出现了规模越大、收益越低甚至亏本的尴尬,不少种养大户只能指望政府补贴来实现“盈利”,结果不但使大户们陷于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而且政府也陷入不得不追加补贴维持规模农业和维系“虚假利润”的怪圈。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被动局面,表面看是一味追求规模大的后果,一方面,一些种养户或单位存在规模越大、越能产生规模效益的认识误区,另一方面,政府以规模论补贴、规模越大补贴越多的政策造成误导,两种因素的叠加驱使之下,催生不顾自身实际动辄上马数十、数百甚至上千亩种养规模,由于资金、人才、经验和驾驭力等方面的匮乏,自然很难达成预期的经营目标。

透过农户和政府热衷“贪大”现象不难发现,“虚假利润”很大程度上是粗放经营和粗放补贴所致。正如种植户张保华表示,种地较少时精耕细作,每亩能有500元利润,种得多时就只有两三百元利润甚至更低。而诸如“凡种植水稻或小麦150亩以上、4000亩以下的,每亩补贴230元;4000亩以上的,给予定额补贴100万元”之类补贴政策的诱惑力,必然助长片面追求大规模种养的盲目性。

因此,要打破规模农业“虚假利润”怪圈,既追求国家财政补贴效果最大化,又保护农民发展规模农业的热情,使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渐入佳境,讲求“适度规模”显然相当必要,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做到两个“精细”,一个是农户的“精耕细作”,有多大力气挑多大担子,不但要挑起来而且能够稳步向前走,另一个是政策的“精细补贴”,切实改变唯规模至上的补贴政策和单纯给钱、给物的粗线条补贴办法。

作为农民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适应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形势发展要求的现代农民固然很有必要,而作为政府更要探索用好补贴政策助推规模农业发展的新思路、新对策。首先要改变单纯看面积、规模确定补贴标准和考核政策的办法,更加重视对高效农业的鼓励和支持,引导农民在增收、增效上多做文章,否则难免越补越亏、越亏越补两头吃力不讨好;改直接补贴为间接补贴,加大农业新科技应用、规模种养经营管理知识技能的培训,通过“技能补贴”、“服务补贴”等不断提高规模农业含金量。

分享到:
(责编:王倩、文松辉)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