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人民网>>观点>>正文

长江日报:民生工程闲置源于不接地气

张枫逸

2015年07月16日09:05  来源:长江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民生工程闲置源于不接地气

记者近日在安徽部分地区调研了解到,部分在建或已建民生工程存在建而无用、建后闲置现象,甚至成为少数主管部门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一些基础设施民生工程重建轻管,后续运转养护资金缺乏,导致已建工程加剧折旧,损坏严重。(7月15日《半月谈》)

辛辛苦苦建起的沼气池,基本没人用;精心布置的留守儿童之家,几乎没孩子来……近年来,不只是在安徽,许多地方都遭遇民生工程闲置的尴尬。这一方面造成公共财政资金的巨大浪费,无助于民生福祉的改善;同时,民生工程也易沦为“形象工程”,影响政府公信力,疏远了与群众间的距离。

民生工程闲置,并非群众没需求,而在于有关部门的工作不对路。正如基层干部坦言,“钱得花对地方。民生工程应落地生根。”时下,一些民生工程的决策的制定,缺乏深入调研的论证,严重脱离地方实际情况。此外,诸如农村清洁工程、公路“村村通”等工程项目,往往上级部门建成后就移交给基层维护管理。但这类项目建后管护是一笔庞大的开支,全部依靠乡镇财政确实难以为继,导致“重建轻管”现象普遍,一些垃圾中转站沦为摆设。

民生工程不接地气,还表现在基层政府和广大群众话语权缺失。许多部门主导的民生工程,完全是靠行政命令自上而下铺开,下级只能上行下效,被动服从。事实上,地区与地区间存在差异,老百姓的需求也不一样,千篇一律的民生工程必定难以切合各地实际。春江水暖鸭先知,基层一线干部最清楚群众想要什么,应该在规定动作中增加自选动作,给予地方一定自主权。而作为民生工程的受益者,广大群众也有权利要求从政府“端菜”变群众“点菜”,“我的幸福我做主”。

无论是不深入基层调研,还是不征求群众意见,说到底还是权责意识的缺失。一直以来,屡见民生工程闲置浪费公帑,却鲜有人为此承担责任,无追责无监管自然也容易滋生一些浪费和不合规范的项目工程。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只有让民生工程俯下身子,多接地气,真正契合地方实际情况,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才能赢得群众的欢迎,发挥应有的作用。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