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网>>观点>>正文

“打广告追星”情感消费背后的精神诉求

杨朝清

2015年07月09日16:25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从前天起,重庆轨道交通1号线沙坪坝站的站厅就被偶像组合TFBOYS给“承包”了。不过,花钱“包”下站厅的并不是王源和王俊凯本人,而是四名女大学生。她们都是TFBOYS的粉丝,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的人认识她们的偶像。(7月8日《重庆晨报》)

在眼球效应时代,对公众注意力的争夺越来越激烈。广告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吸引人们的目光,更重要的是要触动人们的心灵、情感和欲望。这一点,在“打广告追星”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作为一种情感消费,“打广告追星”不仅表达了女大学生对偶像的喜爱,也试图通过广告效应来提升偶像的社会认同。

作为一种亚文化,追星历来备受争议。这边厢,“追星族”乐此不疲甚至为偶像痴狂;那边厢,对追星缺乏兴趣的人们,觉得“追星族”的所作所为难以理解甚至匪夷所思。两个不同的利益群体,围绕着是否追星产生了摩擦、碰撞甚至激烈的社会冲突,“追星被父亲砍死”就是一种极端呈现。

“追星”之所以从个体偏好演化为一种社会现象,根源于偶像满足了某些青少年特定的精神诉求。著名社会学家夏学銮认为,如今我们身处转型时期,这个时期人们开始移情到个人的兴趣与私生活中;个人的兴趣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就很容易产生一些偏激行为,疯狂追星就是其中的一种。信仰的片断化和细小化本身不存在对与错,但如果缺乏正确引导,悲剧就不会停止。

不论是实习工资,还是压岁钱,抑或奖学金,“打广告追星”的背后,有着四名年轻女孩的爱与痛。在许多人的惯性思维里,追星只有负功能,却没有正功能。殊不知,在不影响正常生活的格局下,明星也会对青少年起到行为示范的作用——在偶像的号召下,这几名女大学生用奖学金参与了“免费午餐”公益项目,给贫困山区的孩子们送去光亮和温暖。

在社会流动迅速的陌生人社会,社会关系的弱化和情感生活的淡化、私密化,导致人们对情感支持的替代品有了越来越强烈的需要。宠物也好,偶像也罢,人们有了情感安慰和精神慰藉的需求,市场就提供相对应的消费品来满足人们这种需要。情感的市场化、商业化成为情感社会支持的一种制度形式,依托于娱乐产业的“明星经济”只是其中一个缩影。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之本源。面对“打广告追星”,我们不能一味进行“棒杀”,也要关注追星背后的情感需要和精神诉求。说到底,追星不是“洪水猛兽”,适度的追星能起到一定的情感支持作用。如果“以堵代疏”,对追星进行生硬、粗暴的强力控制,往往会适得其反。

分享到:
(责编:王倩、文松辉)

相关专题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